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对绿色消费中若干问题的探讨(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5-06 14:4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曾稳
分享到:

 


  (三)绿色产品开发的创新成为产品创新的主流
  绿色产品开发创新是以采用绿色资源、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方式及绿色包装与生态标志为核心构成的,是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根本支撑点。它的具体要求:第一,易回收,可循环使用,或资源再生;第二,易降解,不产生环境污染;第三,生产时节约能源与材料;第四是焚烧时不污染大气且可能再生。而实现绿色包装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节约和简化包装、采用可降解和替代包装(光、水、热、生物降解、以纸代塑等等)、采用回收使用和回收再生利用等。生态标志,也称为环境标志或绿色标志,是绿色产品的证明性商标。所有绿色产品开发和创新都将成为绿色消费的基础,也必然为绿色消费的发展创造出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四、绿色消费的对策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将是绿色产业的世纪。从广义来说,绿色产业应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狭义来说,包括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水产、果品、粮食作物、食品包装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事物都烙上绿色的印记。绿色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支柱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起步时期,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譬如庞大的人口群、相对短缺的资源、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等,在我国都有所体现。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绿色消费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同时又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久利用和保护。从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势在必行。
  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意识到能源危机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引导消费者认识绿色产品,并乐于接受它。强化政府制定和执行可持续的消费政策,制定和完善安全卫生保障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生产与消费的趋向,严厉打击损害消费者健康和安全权的犯罪活动,从而推进全民绿色消费意识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协会作为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应全力协助政府,发挥自身优势,在这一领域加强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和鼓动,动员广大消费者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繁荣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绿色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以健康、环保、节能为宗旨。既满足了自身的消费需求,又为子孙后代节约有限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绿色消费是缓解世界能源危机,节约有限资源,提高人们认识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社会经济,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良方。提倡绿色消费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消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调动政府宏观调控功能;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减少能源利用及污染;要求消费者提高绿色消费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 申俊喜.绿色贸易壁垒与企业绿色经营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3,(3).
  [2] 李向前.绿色经济——21世纪经济发展新模式[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