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太阳能结合温室栽培床智能加温系统的设计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5-14 12:3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开生等
分享到:

 

  摘要:为实现温室内全天供热、变温管理和节能的目的,结合大型玻璃温室和无土栽培技术要求,确定了总体加温结构设计方案和工作原理,对主要装置集热器进行选型和结构设计;利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对太阳能板的安装和排布进行说明和分析,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对单位面积的集热效率进行经济性分析,考虑太阳能的不稳定因素,分别设计了主加热及辅助加热系统。结果表明,对太阳能集热的设计和科学的安置有效地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与传统电加温进行经济性计算,在20年内单位面积可节约能源12 942.46 kW·h,为我国现代化温室加温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温室采暖方式;温室采暖原理;太阳能加温;变温管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heating all day, manage variable temperatures, and save energy in greenhouse, the heating system of greenhouse was designed based on solar energy and cultivation bed. The overall project,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critical components of energy collection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large automatic greenhouses an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The setup and assignment of solar panels was describ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solidworks modeling operations. The heating efficiency in per unit area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local meteorological data. Considering the unstable factors of solar energy, the heating system contained main heating and auxiliary system. The reasonable assignment and design of solar collector enhanced the heating efficiency.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electric heating, the energy was saved 12 942.46 kW·h in per unit area.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heating of modern greenhouse in China.
  Key words: greenhouse heating; cultivation bed; solar energy; variable temperature management
  温室采暖方式根据设施种类、规模、栽培品种与方式、气候和燃料等条件的不同而分类复杂,而目前常用的采暖方式有烟道加温、热水加温、蒸汽加温、热风加温、电加温等。节能环保温室采暖系统的设计建立了温室供热负荷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地下蓄热加温系统[1]。在玻璃钢架水暖温室结构的研究中,着重对玻璃温室内的分布和安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传统的加温方式普遍存在热力供应量小、预热时间较长、燃料费用较高、温度波动较大、耗能多等缺点,不适合现代大型温室节能智能化管理等要求。
  太阳能资源清洁无污染,而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3-5]。某宾馆太阳能预加热热水系统设计方案研究对合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进行了科学的计算[6]。太阳能跟踪系统设计提出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设计方案,通过电子系统的融入使太阳能利用更加智能化[7]。将太阳能合理利用到温室加温系统中,结合大型温室栽培床生长模式,利用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能够实时监控、调整翻转集热器角度的管理系统,以期为我国温室智能化管理及太阳能在温室中的利用提供参考。
  1 工作原理及装置组成
  1.1 设计目标
  大型玻璃温室透光性强、空间大,便于种植操作,是现代化农业的一种产物[8,9]。基质栽培和营养液栽培均在大型玻璃温室中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这不但解决了温室的连作障碍和空间的有效利用,而且提高了温室的经济效益,以及便于操作[10,11]。
  太阳能栽培床加温系统是指利用源源不断的太阳能作为温室的热源,通过集热片对比热容最高的水加热,然后通过循环管道输送给栽培床下部加温管道,利用管道散热给温室加热,循环泵加压使水以一定的速度流动保持温室内温度。
  1.2 主要装置
  由图1可以看出,太阳能结合温室栽培床加温系统主要装置有集热系统(平板集热器、集热控制器);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器、伺服电机);主副加热系统(水箱、保温箱、电磁阀、循环泵、吸水泵、进出水管)。栽培床下部管道蓄热系统各参数根据温室系统的热容量、供热量和栽培床形状及体积等温室加温系统要求确定,从而进一步确定太阳能集热片数量和面积、水箱体积、进水管道、加热管道型号、管道布置、循环泵、电磁阀等各个设备参数。
  1.3 工作原理
  热水进入进水管后通过循环泵送往各个加热栽培床,提高温室种植区域的空气温度,最后循环流动到出水管被吸水泵又运送到水箱里通过太阳能循环加热,电磁阀能精确控制水流的每个去向和控制区域,保证植物的最佳生长状态。因考虑夜间、阴天或雨天等自然因素,设计了辅助加热系统,辅助加热系统包括两个,一个是由集热片加热过的部分高于循环流动的热水贮存于保温箱,夜间开启保温箱中的热水以一定的速度流动维持植物夜间生长所需的最低热量;另一个是通过锅炉辅助加热,在遇到阴天或雨、雪天开启锅炉加热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能够实现工作时间内全程跟踪太阳运行辐射,以保证太阳光与集热器之间的最大辐射角不变,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2 关键部件的设计
  2.1 集热系统的设计
  由于传统的集热器存在腐蚀、泄露、结冰等缺点,为了提高温室加温系统的使用寿命,集热器选择蛇形太阳能集热器,其属于平板非渗透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器主要由透光盖板、吸热板、保温层和边框等组成,为了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性能,中间需安装隔板和导流板[12],蛇形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如图2所示。集热器作为加温的核心部件,多在户外运行,所以应设计除尘装置,将透光盖板设计成可拆卸的组件,方便装卸和清洗。集热器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效率,并且能够在夜间保持植物温度,保温层的材料和排布也极其重要,集热器内部结构具体如图3所示。
  利用Solidworks对太阳能板的安置进行三维建模,其效果图如图4所示。太阳能板在安装架上采用串联方式安装,冷水从进水口进入,逐级经过太阳能板加热,最后通过出水口输送到温室各个加温管道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辐射量,因此设计太阳能板时要根据太阳辐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固定架分为前后两个支架,后固定架配有十字轴承,所以调动时可以任何角度、上下转换,并起到支撑作用,前固定架两边液压系统1的作用是上下升降,液压系统2的作用是通过拉杆作用调整角度,这样可以完成太阳板无死角的调整。
  太阳能结合栽培床加温系统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成水的热能,传送到温室内栽培床底下。其热效率是衡量集热器性能的主要指标,合理有效地使用太阳能板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植物产量和降低传统加温设备所耗能量。太阳能板的集热效率用公式(1)至公式(4)进行了理论分析,在设计和安装太阳能板的角度时可作为参考依据。
  集热器输出的能量用QU表示[13],则:
  式中,m为水的流量,kg/s;Cf为集热器内水平均温度条件下的比热容,J/(kg·℃);ΔT为集热器进、出口水的温差,℃;t0为集热器出口温度,℃;ti为集热器进口温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