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选秀节目“七宗罪”
2013年8月1日,安徽卫视开播了一档以选拔演讲人才为目的的综艺竞技节目《超级演说家》,这在眼下“好声音”等当道的卫视综艺节目激战中无疑是一个创新,其首期节目收视率就取得了1.141%的好成绩。但接下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收视率节节下滑,当播出到第8期时收视率已降至0.687%。本文细数导致该节目收视率下滑的“七宗罪”,以期此类选秀节目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第一宗罪:选手多为小众群体
《超级演说家》是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提出的口号是“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而它的参与选手却多为小众群体,比如残疾人、中性人、“超女”六强、投资银行董事会主席……他们大多经历坎坷,经历过人生低谷的摸爬滚打之后振作起来改写人生。这些人的故事拿出来与观众分享,确实能传递正能量,发人深思、给人鼓舞,同时也正好契合安徽卫视的宣传口号“爱传万家”。但是,难道只有命运坎坷的人才能成为演说家吗?
这类群体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可与观众分享,并且在短时间内会显得比较吸引眼球,但他们把自己异于常人的故事与人分享殆尽以后还能够在各类话题上侃侃而谈吗?所谓演说家,应该擅长各种类型的主题;能够吸引和打动各类群体;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演说技巧以及自如支配其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宗罪:导师缺乏专业指导
中国选秀节目中导师这一角色的出现,发端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此后,各类导师频频出现于选秀节目中。导师,一般意义上理解为能够在专业领域给人以指导的学者。但乐嘉、鲁豫、李咏、林志颖这四个《超级演说家》的导师,却缺乏在演讲专业领域对选手的指导。他们的关注焦点多放在选手的生活、情感、人生经历、性格塑造等方面,甚至有些“八卦”的方面。而对演讲稿内容的设置、语言表达的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这些演讲的要素,却很少提及。
细看这四个导师,是由三个主持人和一个艺人组成,虽然他们都从事着与语言相关的工作,却不是演讲方面的专家。他们关注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较为狭窄的方面,比如,鲁豫关心的是选手的真情实感、乐嘉关心的是选手的个人性格塑造、李咏关心的是选手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而林志颖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关心什么。试问:这样的导师能够挑选并指导出好的选手吗?
第三宗罪:将演讲等同于脱口秀
在《超级演说家》的第一赛程,选手演讲的内容多为幽默搞笑的段子,大体结构及演讲方式多为脱口秀形式,但脱口秀就是演讲吗?不,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演讲,指通过讲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交际活动,而脱口秀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该节目却将两者混为一谈,着实是一种错误的引导。节目组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入到第二赛程时减少了搞笑的成分,但这又催生出了前半段搞笑、后半段泪崩的“焊接”出来的畸形演讲形式。
同时,选手们演讲时的表演成分过多,也是该节目的一大问题,而这同样也与选手们的职业和经历有关。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曾经和正在演艺圈打拼的艺人,是一些选秀节目的常客,比如大王、刘宇光、史峰等,这些人的背景直接导致他们不会演讲只会表演。所以,这些选手所展示出来的演讲,更接近于单人话剧的形式,唱歌、跳舞、特殊音效频频出现,有舍本逐末之嫌。
第四宗罪:选手演说题材较为单一
初赛阶段的演讲稿是选手自备,其内容多为自我介绍,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由于人人经历不同,所以看起来有百花齐放的感觉。但是到了第二阶段,虽然赛制是现场选题,并由导师点名对战,但在选题多样的情况下,选手演讲的内容贫乏和单一。
首先,有不少选手演讲的内容与主题相去甚远,明显有用备好的内容迎合题目之感。大多数选题都被选手诠释为与父母亲的关系,如《亲密的敌人》、《一封信》、《他们怎么就不明白》等。2013年10月10日播出的那期节目,全部选手都是在讲父爱母爱。
其次,多数选手的演讲结构雷同:前三分之二幽默搞笑,后三分之一陡然转为煽情催泪,不知是否都经由同一“幕后高手”指点。
第五宗罪:部分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近两年来真人秀节目“导师制”大热,本来这种形式是一种创新和丰富,学员可以在节目中拜师学艺,观众也可学一些知识。《超级演说家》的选手们在分组之后,每个导师都对6名学员进行培训,然后再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可以说此环节正是导师制比赛的亮点之一。但这四个导师对学员们的指导实在令人失望,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专业指导,而只使用了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形式,生拉硬拽地对学员进行一些莫名其妙的训练。如林志颖队赛车、李咏队骑马、乐嘉队爬山、鲁豫队请选手到《鲁豫有约》录制现场进行所谓的解放天性训练,笔者实在不明白这些训练到底对演说有什么益处。当然他们在节目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骑马和赛车的节奏就是演讲的节奏,掌握好了就能在演讲中游刃有余。导师制的比赛形式沦为“鸡肋”,如果说疏于指导是导师本身的问题,那么本环节的欠缺着实是编导组的失误。
第六宗罪:赛制设置缺乏创新
除了部分环节的形式感太强外,《超级演说家》节目的赛制设置也存在着硬伤。
首先,演讲不同于唱歌跳舞,后者需要厚积薄发,而前者既有积累也有即兴,而且即兴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并不是选手将一些准备好的稿件完美地表演出来即是演说家了,而更多地应该随机抽题现场发挥。恰恰该节目的赛制并不适于演讲者的选拔,虽然第二赛程的比赛看似是现场选题,但其内容是选手们早已准备好的,只是在迎合选题的时候稍作调整。如2013年9月19日,选手崔永平的比赛内容同时在他的场外训练中出现,这也正印证了笔者的猜想。然而到了第三赛程,又回到了自备稿件的阶段,虽有短短的加试环节,但也无法展示出选手的即兴演讲和对不同题材的把握能力。
其次,导师在各环节中的失职,致使导师制形同虚设。其实《超级演说家》并不一定要用这种哗众取宠的赛制。如2013年10月10日播出的整期节目,只有三位选手的三个演讲,其他时间都用在了导师和选手的聊天上,这样效果并不好。
第七宗罪:煽情环节过于生硬
在《超级演说家》节目中,不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太爱掉眼泪了。尤其是到了比赛的后期,只要选手一上场,无论说什么,导师都会眼含热泪,选手也经常有些飙泪、下跪等夸张行为。如果这些眼泪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倒无可厚非,但有些煽情环节实在过于生硬。如2013年9月12日播出的淘汰赛第二场,导师乐嘉情绪完全失控,泪点之低着实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笔者对于《超级演说家》的批判似乎过于严苛,这并不是说该节目一无是处。在唱歌类选秀节目林立的今天,该节目另辟蹊径打出“说话改变命运”的口号,是一项创举。笔者希望该节目真正实现“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的初衷,而不是简单地跟风。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