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地面数字电视与无线电视台结合性思考(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7-03 17:0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秀峰等
分享到:

 

  相比较于传统的彩色电视机,地面数字电视机拥有者更清晰的屏幕和更悦耳的音频输出效果。这是因为在地面数字电视接受节目信息的时候,全过程都是采用的数字信息技术,节目信息这就不会受到传输过程各种各样干扰因素的影响。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地面数字电视能够接收到节目信息,无论信息来源的强度如何,地面数字电视都可以保证画面的清晰逼真,彻底改变传统彩色电视受困于信号强弱的局面。除此之外,地面数字电视还具有移动接收节目信息的强大功能,目前,无论是在火车、地铁、公交车上,只要拥有数字信息来源,地面数字电视就可以轻松实现对节目信息的接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当今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对电视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指向了便携性和可用性的需求,这就需要无线数字电台向着这个方向多加研究,充分发掘数字电视技术的潜力。

  我国拥有着数字庞大的电视机数量,这就意味着数字电视及拥有着非常大的普及潜力,在未来十年内,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电视机的更新换代,数字电视将成为我国最广泛的信息传播途径。目前,我国的电视广播总局已经把店面数字电视广播定位成为国家公益性质的服务,这就给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也就更加需要无线电视台和数字电视技术紧密的集合在一起,利用数字电视机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来不断的壮大和发展自己。

  2.2 数字电视时代下无线电视台和地面数字电视的有效结合

  首先,无线电视台要充分的利用好自己的节目信息源头的优势,在数字电视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尽快实现电视节目信息的数据化和网络化处理,加快无线电视台资产管理系统的创建和完善。为了完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无线电视台改变过去传统的分散式的管理运行模式,改变无线电视台各个节目之间的限制,创立出一种新的适合数字电视技术的新型管理经营模式。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之中,尽可能的实现各个节目之间的信息资源快速共享。在节目信息的制作过程当中,要注重多采用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其次,各个无线电视台要充分重视节目信息和数字电视的结合,尽可能的开发出来新形式的电视增值业务。例如,在城市里面的公交车上的车载数字电视、城市大楼墙壁上的户外大型数字电视等等。除此之外,无线电视台还要注重节目信息和网络的有效链接,利用现在拥有的互联网数字技术,给收视观众提供质量更高、质量更稳定的节目资源。

  3 结论

  目前,随着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给我国无线电视台新的发展机会。结合地面数字电视机信息处理数字化、节目信息抗干扰性强、未来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无线电视台要充分的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合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马志皓.地面数字电视对无线电视台的机遇与挑战[J].地面数字电视,2013.

  [2]孟雪凡.浅谈地面数字电视对无线电视台的机遇与挑战[J].产业运营,2013.

  [3]马存河.探究地面数字电视与无线电视台结合性[J].地面数字电视,2013.

  [4]冯清华.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J].企业导报,2010(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