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符号下的人文思考
摘 要:新时期以来,电影凭借着自己在影像叙事和传播特性上的优势,迅速成为广大市民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而影视剧需要文学作品来丰富其文化内容和美学意蕴,因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频仍,颇为引人瞩目。2012年,方方的中篇小说《万箭穿心》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好评。对《万箭穿心》的电影改编的分析,对今后当代小说的影视的改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万箭穿心;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2012年,由王竞执导,颜丙燕、陈刚等主演的电影《万箭穿心》登上国内各大电影节,这部几乎零宣传的小成本电影却意外地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多项提名并斩获最佳女主角一奖,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电影改编自方方200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万箭穿心》。作品延续了方方一贯的写实主义风格,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万箭穿心》讲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刻画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李宝莉这一形象,她那泼辣野蛮坚强、刀子嘴豆腐心的的性格,可恨可怜又可敬,令人鄙夷又使人同情。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万箭穿心》无疑具备了被改编的良好基础。但是电影毕竟不同于小说,要适应不同的艺术形式的需要,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电影改编的过程中,“在语言和风格方面,电影的创造性与对原著的忠实是成正比的。逐字直译毫无价值,而过于自由的转译似乎也不足取,与此理相通,好的改编应当能够形神兼备地再现原著的精髓。”[1]电影《万箭穿心》的改编者基本调和了文学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差异性。对于既看过小说也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讲,会发现这两种艺术形式几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连作家方方本人都表示:“看自己的小说改编的作品是很容易挑毛病的,但是我没想到这个片子无可挑剔。”作为一部改编自当代小说的一个相较成功的案例,研究《万箭穿心》,对于以后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都有重要意义。
一、人物形象的改变:消解神秘
人物形象上变动最大的就是建建,小说中对建建的描写并不多,在十二章之后他才正式“露面”。在李宝莉受伤后,建建首次正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对宝莉照顾有加,带着传统小说中英雄救美式的救赎色彩,每次宝莉受到来自工作和家庭的伤害时,建建总会及时出现。小说中的建建还带着一种神秘色彩,为了得到给母亲治病的医药费而代人入狱,出狱后受之前代替者的赏识,成为一家酒吧的老板。事业有成,对李宝莉始终一往情深,可谓新时期的痴情男。作者赋予其的神秘感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电影中的建建一出场,就带着一丝痞气,与街头的普通小老板并无二致。出狱后的他也只是弄了一辆面包车,做起了小生意,依然活跃在宝莉身边,活跃在汉正街这条充满市井气、生活气的普通的喧嚣的街道上。如果说小说中的建建带给读者更多的是美好的想象,那么电影中的建建刚开始多多少少会让人有点失望,失望于他的普通、家常甚至言语的粗鄙。但随着影片的推进,就会发现改编者的用心。小说中的建建多数情况下是不“在场”的,他大多存在于万小景和李宝莉的口中,充满了神秘色彩。“纯视觉的冒险是为了逃避由语言的抽象所强加的枷锁”,“图像将达到和小说同样的文化高度,因此,从今以后,它将解释或转变这种真实性,通过理性,避免神秘的出现”。[2]电影相比于小说要求更加直观真实,尤其是这类现实性很强的电影,要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对建建的这种改编消解了小说中的神秘感,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感,更接地气,使电影更加真实。
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俗”相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会“雅”一些,更能满足读者的幻想,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电影中人物形象的改编力求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因为电影面对的观众相比小说的读者更加平民化,因此电影追求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方式呈现。“雅”与“俗”无所谓好坏,只是为了满足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要求。
二、情节设置的改动:更加温情
无论在文学还是影视作品中,感情似乎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万箭穿心》也不例外。对于李宝莉和建建的感情发展,电影有着明显不同于小说的处理。小说中两人的感情一直处于暧昧朦胧之中,每当李宝莉内心想要向建建靠近一点时,儿子小宝总会把她拉回家庭。为了家人,李宝莉选择牺牲自己的爱情。但是她心目中的家人却把她排除在家庭之外,使得这种牺牲充满悲情、苦涩的意味,也使得李宝莉的形象有些圣母化。而电影中,李宝莉和建建则冲破了暧昧,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心灵上彼此靠近,肉体上相互慰藉。这不管是对电影票房还是对观众“胃口”都是一次满足。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对大众的口味有所了解,在欲望被普遍甚至过度展示的今天,电影如果过于温吞、情感进展过于缓慢有时会让观众大呼不过瘾。因此电影必须让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和情绪,这是不同艺术形式必然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对观众感官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媚俗,也要符合艺术的需要。电影对二人感情线的改编做到了这一点,发生关系后,宝莉那羞涩脆弱的一面正是被她多年来一直深深隐藏起来的女性意识、欲望的展现。自丈夫自杀身亡后的十年,她的性别是模糊的,像男人一样劳动、支撑起整个家、为了义气替何嫂子打架……电影中二人感情的发展唤醒了她潜藏的身体及心理的欲望。
母子关系也是小说和电影中的一个重点,最终让李宝莉万箭穿心的正是儿子小宝。小说中,小宝在功成名就、即将年满25岁之际把母亲赶走,电影中将时间提前至小宝高中毕业,他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大学期间毫无节制地伸手向自己厌恶的母亲要钱,逼得李宝莉每隔一两个月就去卖血。改编者这样早早地让小宝与母亲划清界限,反而让我们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25岁和18岁毕竟不同,18岁的小宝赶走母亲还可以理解为孩子气的任性不懂事,而在25岁自己可以完全独立之际把母亲赶走,让我们感到的只是母子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改编让我们心存希望:小宝和李宝莉还有和解的可能性,毕竟血浓于水。这种处理让电影相比于小说温情许多。
总之,无论是李宝莉和建建的感情线的处理,还是对母子关系的改编,都体现出电影的脉脉温情的一面,尤其是删掉了李宝莉冒雨带着腿伤去照顾婆婆以致差点要截肢以及她多次卖血供儿子上学等残酷的情节,这些情节如果直接用电影画面进行呈现和渲染,将会由于过度血腥残忍而让人不忍卒视,同时也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主题。电影要考虑的外部因素比小说要多得多,这样的改编更能为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
三、结语
影视艺术自兴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没有文学给予影视以丰富的艺术原料和内在支撑,它很难达到今天的高度。而优秀的影视剧本也反过来扩大了文学的传播和影响范围,甚至也成为文学自身在观念和文体上自我更新的巨大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相关的批评文章也越来越多,其中更多的是批判,因为,进入大众媒介的文学作品“在更强势的传播手段面前,文字文本已经沦落为‘脚本’,而从事文字创造的作家也甘愿为别的艺术形式效犬马之劳,从文学主体退为影视客体”[3]。
从小说到电影,《万箭穿心》带给读者及观众的感动和震撼都是巨大的,作为一个首先阅读小说的读者,笔者观影后没有感到失望,编剧吴楠很好地抓住了原著小说的精髓,没有让小说成为电影的附庸,被影视侵蚀。剧本尊重了文学家方方对艺术的坚守,对生活的思考,还原生活最本质的样子,带给观众广泛的人文思考。在今天这样的消费时代,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应该在适应不同艺术形式的前提下,在考虑市场的同时,保留、坚守着文学作品提供的价值理想和人文思考,这是必要和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99.
[2] 莫尼克·卡尔科-马赛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刘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9.
[3]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M].上海:三联书店.2002:2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