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城市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2)
3、对城市日常生活记忆的媒介呈现
老照片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叙述各种重要历史时刻,展现历史的各个侧面,通过个体的叙述,呈现了城市日常生活的记忆。
如家庭故事的叙述,这种老照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在过去所发生的值得该家庭成员回忆的事情,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结婚照、长辈和后辈的照片、逝去的家人等等,以全家福最为典型,全家福老照片中的人作为一个家族回忆的符号,使家庭成员沿着照片中的人与景对家族往事进行回忆,促进了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与增强家庭凝聚力。这些家庭照片是家族史的记录,记录了家庭的发展史,同时也与家庭所处年代的社会相连接,具有时代特征。
在“老照片”版中,家庭老照片2008年4月6日的标题为“母爱无疆”的文章,由4张家庭照片组合而成,其中两张为于1965年、1998年拍摄的全家福,以此表达对母亲真挚的爱,这组家庭老照片,有利于增强该家庭凝聚力,就如文所说的“善良、勤劳、坚强、睿智的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亲的亲人,是我们心底物价的珍宝,儿女们永远不忘您的大恩大的,永远怀念您——我们平凡而伟大的好母亲”,从老照片与文字说明来看,这组老照片除了表达了真挚的家族情感、增强家庭凝聚力之外,还宣扬了以孝道为主题的良好传统。
另外,于2005年12月24日“老照片”版刊登的标题为“四代越洋求学,为酬报国壮志”的8张老照片,讲述的是一个“留学世家”的家庭故事,作者所在的家庭从外公开始四代都远渡重洋求学,从外公在1915年在北京大学的求学、1921赴美留学到自己的儿子的留美求学展示了一个家庭的留学故事;在这几张老照片叙述中,无不烙上时代的印迹,在这8张老照片中,叙述者提及了清华大学、“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战争、陈独秀、蔡元培、赵元任、胡适等历史知名人物等公众熟知的内容,是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桥梁,读者可从这个家庭照片中找到共鸣点。
在“老照片”中,不少与文体娱乐相关的故事,叙述者通过老照片与文字将这些活动的各种小细节、侧面呈现出来。如2009年2月15日版题为“半工半读——沸腾的校园”的老照片,反映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家教育政策,广州按照国家教育部推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构想开办一批半工半读学校,照片展示了学生们半工半读的生活情况,而叙述者也对这种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未能忘怀。在文体方面,2009年10月25日的老照片版中题为“农场宣传队”的照片摄于1969年在广州市郊岭头农场,画面人物是该农场的宣传队的9位成员,正在彩排节目,叙述者告诉读者当时他们白天与农民一起插秧割禾,晚上以晒农场为舞台为他们演出,该照片反映的是广州知青们的文化生活;2010年1月19日的“老照片”版中题为“工厂文娱活动”的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相片中的人物是来自原广州第二染整厂的员工,第一张相中的员工正在表演京剧《红灯记》,而第二张则是胸戴毛主席像章,手拿毛主席语录的员工们正在演唱革命歌曲的场景,这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的广州活跃的工厂文化娱乐活动。在体育运动方面,2001年的“老照片的故事”更是以“六运回眸”的专题再现广州六运会的精彩瞬间,展示了1987年在广州召开的六运会各种情况。
在“老照片”版中,题材为习俗礼仪、休闲时装的老照片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广州独特的人文特征,呈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在习俗礼仪方面,如2009年3月15日“老照片”版中题为“新潮西式婚礼”的老照片,是作者的父母的结婚纪念合照,两人于1933年在广州芳村教堂举行婚礼,从画面中的新婚着装可看出广州的传统婚礼已渐渐发生变化,是广州渐趋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在休闲时装方面,老照片通过不同的时期的衣物服饰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的潮流,读者在其中可读到20世纪不同时期特有的穿衣打扮、时尚潮流。如在“老照片”版中,标题为“旧时衣装旧日风情”的老照片,图片人物的穿衣打扮向读者展示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衣物特色,也将传统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通过文字与照片展现出来;另外,题为“花季中的母亲”的老照片,照片中人短发干练、温文尔雅,向读者展示了民国时期有着开明思想的女性形象;2002年1月20日的“老照片”版中题为“大辫子的诱惑”一文,老照片中的女孩子的大辫子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发型,是这一代女孩子的共同回忆。
通过这些描写旧景的老照片及文字说明,一方面展示该地方的发展变化及时代意义,另一方面是叙述者对该地方的怀念,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回忆,同时也是属于同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的记忆。
三、“老照片”对城市文化记忆的建构分析
老照片作为记忆媒介,还具有记忆媒介所具有的功能,在集体的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媒介有三种功能:存储、传播和暗示”,[2]老照片作为记忆媒介的一种,在集体的记忆过程的过程中,具备了媒介的储存与暗示功能,但媒介的传播功能则是老照片自身所不具有的,“很少能把其中一个特定功能明确地归于一个记忆媒介,在记忆文化中最成功有效的媒介是同时具备这三个功能”,[3]因此,集体记忆在群体中的传播并不能只靠老照片单独实现,而是需要其他介质,包括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网络等其他平台)向受众传达记忆的信号。
在广州日报的“老照片”版中,老照片向受众再现了20世纪的过去广州的故人故事旧景,也告诉人们在抗美援朝、祖国建设、知青下乡等这段时期的广州人们的生活状态,再次呈现了20世纪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记忆。
1、空间的符号建构
老照片通过“旧时风物”之空间符号的建构,叙述了过去广州都市风貌及生活方式。《广州日报》“老照片”版中的老照片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具有纪念意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种物件与景物,作为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的载体,“旧时风物”叙述了过去广州生活方式以都市风貌。
就物件而言,过去的“老爷车”、喇叭裤、毛主席像章等等旧时物件向读者展示过去的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特征。如在题为“卡车大巡游”和“老式贺年卡”的老照片中,老照片向读者展示了卡车与老式贺年卡的概貌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在“卡车大巡游”一文中,文中写到“这两张照片摄于1952年10月,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社会上百业待兴。为了搞好物资交流,广州市工业器材公司加速营运,经过策划,组织了两百辆克。
2、时间(情节)的符号建构
老照片穿过时间的记忆长廊,以“情节”的故事化叙述重构了集体记忆。在“老照片”版中,老照片中的感性言说重构了集体记忆。在“老照片”版中,老照片的内容是由照片亲历者或后代讲述与回忆组织起来的,照片叙述者在这过程承担着叙事的功能,故事叙述难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影响着人们记忆的内容;同时,故事化的老照片以其感性的言说,营造了浓厚的情感基调及怀旧的抒情氛围,将读者置于一个情感化的回忆空间,诱导着读者跟着照片叙述者的思想走,使具有同一经历的群体在看到老照片时带有照片叙述者的情绪来回忆过去。
集体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建构,老照片不再是将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而是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其中,带有个人情感的话语参与了的集体记忆。老照片并没有使一个集体如实地回忆过去,而是再现了过去的场景,重构了集体记忆。
因此,城市的文化记忆通过媒介刊载之老照片得以再现。这些老照片通过旧时风物、景物之空间符号,以及旧时故人故事之时间(情节)符号,共同建构了城市文化的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3](德)艾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于传玲等译:《文化记忆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