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桃姐》的“艺术场域”及社会影响(2)
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尔曾在其著作《艺术界》中提出“艺术界”这个概念,他认为:艺术是一个人际网络,网络中的人们以他们对行事惯例的共识为基础开展合作,生产出让这个艺术界得以闻名的艺术作品。可见,霍华德·贝尔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将艺术视作一种“集体活动”。这种“集体活动”包含了每一个人的努力与贡献,因此,影片《桃姐》获得诸多奖项,并且赢得较好票房的结果充分证实了“艺术界”对艺术作品成功并产生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意义。《桃姐》这部影片从一开始的创作、生产到后期的运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间的过程充满了“感动”的元素。导演许鞍华被讲述主仆情深的电影剧本所“感动”,虽找不到投资,但依然坚持不懈;刘德华出资是因为“感动”,宁愿不要片酬,也要促成此事;而叶德娴、王馥荔、秦沛、黄秋生等明星出演也是因为“感动”,因友情而给予赞助。由此可见,影片《桃姐》的生产、消费、运营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色彩,既有“感动”的情感赞助,也有“资金”的物质赞助,既有导演、演员个人情感的直接投射,也有评委、观众的热烈捧场。影片“公益性”的色彩一方面丰富了导演、演员的形象,塑造了他们“被感动”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也和影片的主题“探究人际关系与情感关系”相得益彰。这种戏中戏外遥相呼应的共赢模式,实现了《桃姐》由内及外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感动”的“公益性”色彩使得影片《桃姐》得到了受众、评委的充分肯定。
三 “香港”城市个性的塑造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反映或塑造,而是复杂的相互关联。温迪·葛瑞斯伍德提出“文化菱形”的思想正是用一个类似风筝的菱形来表示艺术客体与社会世界之间的联系。他认为:艺术产品、艺术创作者、艺术消费者、社会世界这四个要素通过六根相互连接的线形成复杂关联,其中传播者构成了以上四个要素之间的中介。[3]可见,艺术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丰富而复杂,它所营造出的“场域”与“情境”往往昭示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世的演变。在《桃姐》这部影片中,“香港”这个城市的形象得到重新塑造。虽然表面上是探讨了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的问题,但以“主仆两代情”为切入点,折射出香港城市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影像,使影片带上浓厚了“香港”氛围。
电影《桃姐》中表现的“主仆情”具有浓厚的“香港”色彩。导演许鞍华曾经说过:“几十年的主仆情在现代社会并不多见,这种仆人在我们那代比较多,我家里也有,我和她们的感情很好。我也想拍部戏,纪念这些现在没有人提的人,一种现在没有的生活状况。”以此可见,“主仆情”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较为普遍、真实的生活状况,而影片《桃姐》以此为切入点,借“桃姐”这个人物描绘出香港独特的“城市印象”。因此,影片中有香港城市的街道、菜场等真实的镜头,有透过“桃姐”的视角留存下的城市印记,这些共同营造了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情境。“桃姐”作为侍奉罗杰家族三代人的历史见证人,她勤劳节俭、朴实无华、情义真挚的个性和品德正是世事演变中需要延续的精神力量,而这似乎诠释并传达了人们对香港“城市个性”的重新体认。
电影《桃姐》带有某种“怀旧”的色彩,它所营造的情境勾勒出香港人曾经的“集体记忆”。正如社会学家所言:“由工业化和都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迁,产生了一种理解过去和现在的新的企图。”[4]因此,影片一方面可以帮助身处“香港”城市的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也使他者视域中的“香港”带有明显的个性印记,从而实现香港城市形象的重新塑造。主演刘德华曾经说过:自己之所以决定投资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个角色出现的时间点很好,我好久没在香港拍戏,很久没有感受在香港拍戏的味道。这对参与影片制作的编剧、导演、众多新老明星而言都是如此,他们的表演与参与实际上是满足了自己对这个城市的重新回忆,因为“香港”是见证他们个体生长、成长与发展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传统的人际关系受到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浸染,“桃姐”身上的美德与“老人院”中的冷漠、政府慰问团的虚伪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社会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下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香港”城市有着令人艳羡的国际视野、完善的金融体系、耸入天际的高楼大厦,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对以“桃姐”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遗忘。也许遗忘的不仅仅是香港的“城市印记”,而是“桃姐”血液中流淌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导演、演员们共同追求并着力延续的城市精神。正如德国电影社会学学家克拉考尔所说:“电影在反映社会时所显示出的与其说是明确的教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它们是一些延伸于意识维度之下的深层集体心理。”[5]影片《桃姐》就是在“怀旧”的情境中再塑了“香港”的城市个性,所以,它的成功体现了香港电影界艺术家们的“集体心理”,希望通过影片来重塑“香港”城市的“人道主义”的文化追求。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01.
[2] [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7.
[3] [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81.
[4]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0.
[5]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