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律的一些探讨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7 15: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许蕾
分享到: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给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目前仍没有给予重视,还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法律意识,使其在法律的制约下和引导下充分认识到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家的事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文就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环境法律建设现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法制建设

  作者简介:许蕾,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73-02

  一、引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的人为破坏,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做出一个很好的平衡。我国目前的政策是大力发展经济,城市规模和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又因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多为粗放型,使得环境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经严重受到了环境污染及其他经济发展中的负面问题的制约。该领域的相关人士就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环境损失大约为500亿元,此损失约占我国国民经济总值的十分之一,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环境损失已接近千亿元。短短的十年间,环境问题已演变的如此严重,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所以,为了能促使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必须要将环境保护问题高度重视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境法制意识。各种各样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带来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这些出台的政策法规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环境问题也在不断段变化,这要求我们的法律法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环境资源因素与社会发展

  纵观历史,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会破坏良好的环境,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同时又相互制约。当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或者是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发展不同,进而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为了能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那么必须要找出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找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对策,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我们要全面的考虑各种问题,要看清楚是什么引起环境问题,以及他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我们人类的繁衍和社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人类为了能够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及养护。然而,基于我国国情,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自然资源有极大的需求。人口过多也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一个因素之一,在人类的不同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都是有一个极限的,我们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因为不论增长过快还是过慢都会引起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如各种资源的匮乏,各种环境问题,甚至战争。在人类的所有发展中,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有可能使人民脱离贫困,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发展经济是国家在世界中占得一席之位的重要发展战略,然而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也会减慢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明确的提出了今后经济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继续下去而提出的,它是顺应时代的。在过去,各国在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都把工业化的程度作为衡量经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各国对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努力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经济越成功,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资源必会被过度开发,环境也会被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比会越来越严重,人类后代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发展战略,他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发展战略,囊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了能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将环境问题上升到政策的高度上,相关部门通过适当的决策,让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能与环境不发生大的冲突。就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必须依照自己国家的国情,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案,而不是生搬硬套他国的发展方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大力发展经济时,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决心不动摇,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为最终发展目标。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其他经济活动必须围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来展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和资源没有遭到破坏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最好诠释。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也使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要求要求我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不仅要发展目前的经济,更要考虑后代的生存环境。可喜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结构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子。同时,我们也要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思想上让大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党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中明确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而奋斗。虽然我国总体资源丰富,然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却很低。在这种劣势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长远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平衡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全社会大力推行节约的理念,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修改与完善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同时不断完善《宪法》,由于我国目前执行的《环境保护法》比较早,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用现在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也要改变立法者的立法意识,让立法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进而才能更好地制定法律法规。不断把改善环境资源立法质量,让人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立法中来,不断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以达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同时在立法的过程中,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要有明确的分配。在立法过程中多采用论证会、听证会以保证法律的民主性公平性。同时也应该注重地方环境立法,确保我国环境法有较完整的覆盖面,地方环境法的质量高低对实际经济发展应不可小视。推行环境保护责任保险的制度,健全与大力推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重要的是《环境保护法》中应增加环境保护责任保险的内容,建立稳定的污染损害补偿机制,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也帮助了相关执法部门。在国际环境立法中我们也要积极参与,不仅要吸取他国环境立法中一些有用的部分,更要虚心学习他国在治理和改善环境中的一些宝贵经验。以不断完善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此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相关法规与国际接轨,更能促进我国的经济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全世界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的合作,为保护我们人类的共同环境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资源要以环境法制建设为依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环境保护问题目前已上升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因此,为了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辉煌,那么全民必须要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地开展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才能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撑起一把保护伞,才能使人们在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下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谱写人类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蔡守秋,李启家,吕忠梅,环境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3]中国环境保护年鉴.北京:中国环境保护年鉴.199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