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邪教阵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摘要】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标记,是个复杂的总体,其内涵十分广泛。本文从当代中国邪教孳生和蔓延的文化根源分析,阐述反邪教阵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国民抵御和防范邪教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建设;邪教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标记,世界上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宗教观念、思想体系、物质载体等文化传统,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对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引导社会思潮,具有直接的功效。在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丰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日趋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和增长点,同时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信仰的迷茫却日益突显,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而引人关注。因此,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的正能量,引领思想力量,分流精神压力,导引社会情绪,可以从精神层面有效抵御邪教的渗透和蔓延。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一个外来词,在英文和法文中写作“Culture”,他们都是从拉丁文“cultura”一词演化而来,在拉丁文的原意中含有“居住、耕作、精神”等意。后来人们把它引申为个人修养、社会知识、艺术作品和一定的时代社会生活等。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是“以文教化”和“人文化成”,与西方“文化”一词中的“教育、培育、改变”等之意相吻合。被誉为人类“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中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在中国民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读书写字、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礼仪修养、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都可称之为“文化”。
二、邪教滋生和蔓延的文化根源
20世纪是人类取得辉煌业绩的世纪,在科技革命强有力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精神却极其空虚,在不少人群中显露出“物质与精神失衡”的现象。一些人感到生不逢时,甚至觉得自己是社会危机和政治游戏的“牺牲品”,情绪低落,心思苦闷,幻想借助某种超凡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的激烈变化转型期,贫富差距正迅速扩大,一些人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和失落感,觉得前途迷茫,导致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出现混乱,每当此时就很容易受到邪教的蛊惑和蒙骗,从而给邪教滋生和蔓延的创造了条件。而产生此类现象的根源就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遗存
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征,迷信活动和迷信思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漫长的历史,它们不断地以民族、民俗文化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积淀下来并向不同领域渗透。迷信活动究其实质就是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片面的、歪曲的、牵强附会的反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当遇天灾人祸之时,往往也是迷信思潮和迷信活动的高潮时期。在中国,由于封建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形形式式的迷信活动就会现形,或披上“洋外衣”,以新姿态出现,成为邪教产生和发展的土壤。邪教就其实质来说,就是现代迷信。
(二)现实生活危机意识的冲击
时代在变化,文化也需要体现其时代的特性。每当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之际,群众的生活、生产的风险的系数都会急剧增大。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变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一下子打破了多少年来四平八稳、闭关自守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生活习俗,许多人难以很快适应;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阵痛,使一些人感到失落和迷茫;前进的道路上、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出现的腐败现象,使不少人感到恐慌和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错位,在个人力量无法排解思想困顿的痛苦时,就开始幻想获得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得到解脱、得到满足。并痴迷于期盼外力的拯救,追求超常的体验,渴望治疗心灵的创伤,向往未知的领域,甚至以侥幸的心理企盼获得政治理想的实现。而邪教夸大其词、诋毁现实社会生活的宣传,正迎合了这部分人的心理,致使不少人受骗上当,误入歧途。
(三)主体价值观念失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变革时代。社会转型,不仅削弱了原有的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范,而且还使现有的社会控制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新的社会基本控制力量(主要是体制和制度),由于其在所难免的不完善,而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整合,暂时无法真正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和观念。从社会层面看,这种失范的具体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以自身的理念和需求为导向,形成各自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倘若缺乏强有力的统一协调机制,多层次或多元化价值观念便相互产生磨擦和碰撞,整个社会将因此陷入文化冲撞的历史漩涡。这种主体价值观念失范的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和消解,社会整体将会因此而出现“权威真空”、“价值真空”和“规范真空”,社会稳定系数就会因此进入低迷状态,甚至有可能出现“高风险”状态。这就为邪教势力的渗透提供了条件,为邪教的传播和蔓延创造了机遇。
三、反邪阵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邪教的产生和蔓延往往需要两个方面条件的综合作用:一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存在着具有一定规模的共同情绪或共同体验;二是存在着把这些共同情绪加以集中并用不同方式加以体现的组织者。而对这些共同情绪或共同体验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就是文化因素。因此,从的文化阵地建设入手来阻断邪教滋生和蔓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