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谈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困境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07 15:1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梁爽
分享到:

 

  [提要] 本文首先描述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对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困境;信息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7日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在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也在各大城市陆续开展。医疗机构间卫生信息数据共享、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交互,为方便患者就医和医生合理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并没有为医务人员减轻工作量,在上层领导者看来,信息化所带来的收益也并不明显。下面本文将对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之路上所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信息系统日益普及,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卫生领域信息化制度和法律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信息化已成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23个大型医疗机构实现了检验结果的互认。闵行区更是积极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创新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和居民健康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思路。闸北区实现了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协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预警、服务人群信息化动态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取得初步成效。厦门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无锡市建立了感知中国物联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卫生信息化服务。北京、内蒙古、辽宁、福建、广东、四川、重庆等省(市)也都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智能卡被广泛地应用于付费、查询、保健、急救医疗等环节。

  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小、资金少、信息化人才匮乏,却承担着居民健康档案及慢性病管理实时上传、预防接种信息网络直报、孕产妇保健信息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信息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等公共卫生职能。这些职能都是要接入互联网才可以行使,而他们却没能和医院信息系统(HIS)结合在一起,另外药品的网上采购、政务平台、统计直报、抗菌素应用管理、远程继续教育等和HIS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和业务体系,相同的信息不能共享,有关联的业务无法协同,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一)资金导致的困境

  1、信息化投入大。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公立)大部分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规模小,没有大型的诊疗设备,医疗服务按政府定价普遍偏低,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再加之财政补贴不足(财政补贴大约只占医院总收入的30%,补贴额还要承担庞大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不盈利。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信息化建设中,最基本的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综合布线、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台式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除非有财政的专项资金投入,否则配置这些就会使基层医疗机构背上沉重的负担。根据调查,一个市级信息化平台投资额基本在3,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一个3级以上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一个2级甲等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投资在600万元以上。据此推算,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基本投资也要在100万元以上。虽然100万元的基本投入不算太多,但由于信息化的投入不像大型诊疗设备的投入,信息化的投入是不能“产出现金”的,从趋利角度出发,基层医疗机构是不会主动投入或改善信息化建设的。从目前来看,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靠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所以各个项目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也在所难免。对于政府没有要求的信息化项目,虽然能为医疗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很难被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所接受。

  2、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安全。资金不足,就只能降低配置标准,甚至影响正常工作。以某基层医疗机构为例,至今在用的电脑中还有10%是2004年和2005年购置的,内存仅为256M。服务器只有一台,是联想万全T350 G6C,从2003年开始投入使用,硬盘只有160G,医疗数据全部存于服务器硬盘,在另一台PC上进行异地备份。交换机也未设冗余。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没有专用机房、专用空调、防雷工程等,有的机房同时还是设备仓库,甚至同时还是办公室。这种信息化配置,势必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人员素质导致的困境

  1、信息化工作人员不受重视,缺乏领军人物。在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作为辅助、保障部门的信息科、信息化工作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卫生信息化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继续教育、交流机会和科研课题经费支持。信息科的价值,较难获得认同,许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人员疲于应对硬件的维修、维护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调研医护的需求,没有真正起到信息管理部门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的决策支持作用。这其中既有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的原因,也有信息化领军人物匮乏的原因。

  2、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有人对山东省德州市13个县(市区)165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专职人员配备率为0%。与其他行业相比,卫生系统的IT从业人员相对于社会上其他IT行业从业人员薪酬要低得多,与本行业的临床医护人员相比薪酬待遇也有差距,这种公平性困境导致很多高水平IT人员不愿选择进入医疗机构工作,更不愿选择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3、普通职工计算机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不仅缺乏信息化人才,普通职工的计算机水平也有待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职工学历普遍偏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较差,毫不重视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导致很多信息化项目推动困难。

  (三)顶层设计欠缺导致的困境。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的各项工作。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系统集成,对用户进行需求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重中之重的步骤。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投入大部分依靠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并且通过政府采购获得,各个上级主管部门成了需求分析中的用户主体,他们并不完全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所以导致了目前信息化建设中相同的信息不能共享,有关联的业务无法协同的状况。

  三、破解信息化困境的方法

  (一)“一把手”负责制。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医疗、护理、医技、药品、行政等医疗机构的各个方面,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信息部门的工作牵涉到几乎所有科室,一把手领导参与协调,赋予信息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便于信息部门开展工作。

  (二)信息化培训制。基层医疗机构要把信息化培训纳入日常工作,不仅要使信息化工作人员定期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还要根据医疗机构具体业务情况,制定培训制度,根据岗位不同对普通职工进行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帮助职工提升操作水平,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平台为广大患者服务。

  (三)重视卫生信息人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和计生委等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把卫生信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纳入正轨。把卫生信息人才纳入职称序列,提高卫生信息人才待遇,改善卫生信息人才工作环境,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大批既有医学管理知识又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服务。

  (四)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让承担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基层医疗机构彻底回归公益,落实收支两条线,落实管办分开,打破铁饭碗,让卫生信息人才流得进、走得出。

  主要参考文献:

  [1]甘华平,冯昌琪,王帅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4.

  [2]肖伟.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陆菲,朱小兵,陈哲娟等.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现况调查与启示[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2.

  [4]李玉荣,陈树连.医院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