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金融资产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使企业在享受高杠杆效益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一些国际巨头公司纷纷倒闭,更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金融资产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企业应从完善企业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和加强英自身风险应变能力两方面进行金融资产管理。
【关键词】企业;金融资产;金融风险;金融资产管理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的规定,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等。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下几类: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资产,比如,为赚取差价从二级市场购人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等。
2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债权性投资,比如,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金融债券等。
3 贷款和应收款项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一般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都可以划为此类。
4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应分为哪一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金融资产的分类如实表达了管理层的意图。
二、金融资产的风险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总是存在着,比如,政治事件、自然灾害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会造成金融市场的波动,使企业的金融资产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实际收益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金融资产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对手违约而造成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违约、回收和市场方面。当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时,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和债券,构成自己总资产的一部分。企业通过这部分资产,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要面临着股票和债券发行者到期无法兑现事先承诺支付的股息、分红、利息以及到期返还本金的可能性,若是违约将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美国贷款机构在此次“次贷危机”中,为了追求资本回报率而冒险地开拓了600多万原本不合格的次级贷款者的新市场,将其风险置之脑后,大量推出了各种新奇的房贷产品来降低次级贷款者申请贷款的门槛。原因在于很多贷款机构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高危品种,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埋下了本次危机的种子。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而引起损失的风险,这些市场因素包括利率、汇率、证券、商品等方面。金融资产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立即确认,直接计人损益或权益。企业拥有的金融资产价值受金融市场影响巨大,出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所获得收益多少与市场行情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比如,企业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会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动荡发生变化。
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无力清偿到期债务而使收益或资本造成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对于任何机构都是必须关注的风险,因为它是机构维持运营的根本。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自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联储为挽救美国经济,将利率一下子降到1%。然而,从2006年6月起,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水平,从1%调高到5.25%,借款人还款压力迅速加大,导致流动性风险迅速的膨胀。最终导致欠贷大规模发生,部分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产生严重的财务风险甚至破产倒闭。
三、金融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金融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透过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产品尤其是其中的金融衍生产品虽然能够带来很大的杠杆效益,但确实隐含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金融创新,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加强金融机构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整个金融市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 加强金融风险监控,充分披露金融创新信息
近年来,我国企业持有的金融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企业与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产品数量增多,各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会计核算技术和风险监控技术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监控。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会计准则。通过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体系,可以在会计视角下对企业金融产品业务进行标准格式化的风险信息披露和汇总。在金融产品会计监控技术体系方面实现金融产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化。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实时监控模型,使风险管理体系的“质”与“量”得到整合,达到对金融产品风险管理实时化、风险分析数量化、会计信息揭露透明化,以使我国企业提升自身的避险、竞争能力,从一个高的起点参与到国际经济循环中,成功迈向国际市场。
(二)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应对金融资产风险的能力
1 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至少包含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其他支持部门(信息、法律、稽核、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等部门)以及业务部门(信贷、计划、财会等部门)等层次,各层次部门在风险管理系统中,不但有着明确的分工,而且又密切协作,共同组成一个高效、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 构建风险管理功能系统
风险管理功能系统,是一个包含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战略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价等重要环节在内的动态系统。它与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相结合,并通过各层次的风险管理组织部门的分工合作来完成风险管理任务。可分为:风险管理战略制定、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测量、控制和报告)、风险控制(保证按照既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实施)。
3 建立全面、合理、有效的风险内控制度
风险内控制度是针对投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以保证赢利目标的实现而在内部管理制度上的一种设计和安排,完善而有效的风险内控制度不仅能为各种投资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可靠的保证,也有助于投资机构的各项投资活动与外部的各种法律和监管规定以及内部的各项政策、制度和计划相符合,进而减少可能承受的经济或声誉上的损失。
4 建立合理明确的授权制及责任划分
对风险的控制活动应该成为企业整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建立起适当的控制结构以保证各个层次的风险控制活动的有效进行,例如,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风险管理的及时检查和监控,投资业务部门对资产的实际盘点、交易授权与批准、交易确认和核对等。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还要求各项责任的分工要明确,防止部门间或者部门内部出现相互冲突的责任安排,并能及时地发现和调整这种潜在的责任冲突情况。
5 完善的反馈控制制度
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内部控制环节的失效。因此,必须不断评估和检查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加以解决。这种措施和程序称为反馈控制制度。
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是这种反馈控制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有时形象地称为“即时控制”(on-golng monitoring)。它能随时随地保持连续不断地检查和评估,以便及时将改进建议反馈到高层管理部门。另一种反馈控制安排称为“不连续控制”(separate monitoring)。它指定期对全部或部分内部控制进评估。这种职能通常交由外部审计师或内部审计部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