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企业定额作为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可行性不仅体现工程承包企业成本管理的实力所在,也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标准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国内企业定额研究现状出发,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定额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企业定额的编制原则,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和内容以及编制企业定额的步骤等。
关键词:工程承包;企业定额;成本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建筑业逐步向世界开放,大批的国外建筑企业进入我国的建筑市场,与国内的建筑企业争抢工程;同时,国内的建筑企业也走出国门,进入了国际建筑市场,对外承包工程。国际市场的投标报价大多都采用FIDIC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和英式清单计价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其计价依据都要依据企业定额进行计算。因此,施工企业必须以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企业定额为基础,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投标报价为手段,争取到市场份额。同时,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企业定额,依靠企业定额进行投标报价,以此促进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一、当前国内企业定额研究现状及其特点
在2002~2009年建全国各地颁布的新定额中,绝大多数地区规定定额的消耗量为参考性指针,建筑企业在确定工程项目造价时,可以根据地方定额的人、材、机消耗标准,也可以根据企业定额中的资料标准。国内企业定额研究现状及特点如下:1、普及率较低,当前各施工企业极少部分形成自己的企业定额;2、工程承包单位已编制的企业定额子目不全,人、材、机消耗标准测定不准确,企业定额的适用性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在定价时,通常是按照地区定额中的相应子目的消耗量标准,乘以自己支付工人、购买材料、使用机械和消耗能源方面的单价,再乘以由地区定额制定的按企业类别或者工程类别的综合管理费率和优惠折扣系数,一个单项报价就生成了。
当前建筑企业编制的企业定额虽然已经体现了承包商的个性特点,现阶段的企业定额与英式计价已经有了一些共同特点,但是毕竟存有一定的差距。体现如下:由于当前属于企业定额编制的初步阶段,很多企业定额是经过消化吸收的地方定额,因此企业定额受到地方定额的影响,没有脱离地方定额的模式。1、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量单位与英式计价有所不同;2、企业定额仍未完全体现工程项目的个性特点,共性的部分多,个性的部分少;3、与施工方法、施工方案联系脱节,未能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影响对方案的经济指针及安全指针的综合优化。
企业定额的制定与发展,首先应该彻底摆脱地方定额的限制,脱离地方定额的模式,根据企业定额的属性建立完全独立的企业定额。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去完成搜集整理原始资料的任务,建立企业内部使用的数据库,利用资料挖掘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为企业定额的制定提供准确、合理的资料。建筑企业在制定企业定额时,可以增加目前流行的国际惯例条款并修改有关的计算规则和计量单位,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企业定额的生成与编制
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要求,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以投资方和承包方共同认可的工程量清单作为计算工程建设施工承、发包费用核算的依据,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要体现成本的资料,即企业定额或方案资料。
(一)企业定额的编制原则。企业定额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遵循平均先进性的原则。要符合先进性标准,编制的定额既能反映出管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应符合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要求。
2、要突出简明、准确和通用性原则。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参考,编制的企业定额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工程量清单形式,简明、准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企业定额应该适应不同计价形式快速报价的需要。
3、坚持抓大放小、动态管理的原则。企业定额的所有单价都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查市场,定期总结本企业各方面业绩与资料,不断完善,及时调整,与建设市场紧密联系,不断提高竞争力。人工工日单价和主要材料的单价,均执行现行的市场价,以后每月调整。
4、要坚持以专家为主,独立自主地编制企业定额原则。施工企业定额的编制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长,且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要求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与管理知识全面、有一定政策水平的稳定的专家队伍来负责组织协调、掌握政策、制订编制定额的工作方案,系统地积累分析整理定额资料,调查现行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技术测定、新编制定额的试点和征求意见等工作。同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政府的价格政策和产业导向,以盈利为目标,自主地编制企业定额。
5、企业施工定额的编制还要注意量价分离,独立自产,及时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原则。
6、遵循时效性和保密性原则。
(二)企业定额的编制依据。企业定额的编制依据包括全国统一基础定额:施工验收规范、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标准、操作规程;本企业相关资料,如现场测定资料、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装备情况、典型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施工习惯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资料,本企业施工的历史资料以及相关的财务资料。
(三)企业定额的编制方法及内容。企业内部定额是企业成本管理最高水平的体现,而不是企业平均消耗水平的体现,是企业投标报价和制定项目目标成本的重要依据。
1、工程样本的选取。按照住宅和公共建筑类别分别抽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在建工程及近两年内已竣工的工程作为工程样本,参考工程量计价规范,以施工方法为主线,仔细划分工程项目的各个工序及实际的消耗内容,指定统一的、标准的定额测定表下发到各项目部,对项目进行问卷调查、考核、总结后综合汇总各项费用消耗的资料进行科学地测算,然后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定额测定表进行科学分析来确定定额含量。
2、工程实体消耗项目指针的测算。人工、主要材料消耗量根据对工程样本的科学分析,按各个工程项目实际施工消耗测定确定定额含量,工日单价,均执行现行的市场价。其涉及定额指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材料、合成原材料期限定额;(2)易损材料运输损耗定额;(3)设备技术功率参数;(4)机械设备台班费用定额;(5)工程量施工工艺技术定额;(6)工程量工期定额。
3、工程隐性消耗定额指针的测算。工程非实体性消耗费用包括辅助材料费、中小型机械费、工程水电费、临时设施费、现场管理费等。其涉及的技术定额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施工作业疲劳强度定额;(2)管理作业标准定额;(3)工程量量差系数定额。
4、工艺与工期的测定与调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工期对投标报价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准确测定工期,不仅对单个工程项目非常重要,对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工序劳动定额还是形成按工程量工期合理组织工期,通过工序劳动定额计算出应投入的人工数量。所以,工序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实践施工的基础依据,是工程量工期顺利完成与施工质量的保证。
5、人、材、机的单价调整。人、材、机可以调整,但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调整;此外,辅助材料、中小型工机具为综合测算价,在一定时间内也不予调整。完成企业定额初稿后,对新开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试用,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进行修订和完善,条件成熟时正式颁布实施。在执行过程不断修正、改进,保证企业定额符合实际、先进合理,并具有活力和竞争力,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
(四)编制企业定额的步骤(图1)
三、编制企业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定额是动态发展的,应能适应各地区、环境、气候、施工方法等诸因素的变化,并及时更新技术,加强成本核算、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投标报价能力。
(一)成立专门的定额管理机构。企业定额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物资、机械设备、财务、劳资、概预算等不同的部门和专业。为满足动态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定额管理机构,其人员组成应本着多专业组合,以专家为主,高级、中级及初级职称技术人员合理搭配的原则,组成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定额管理工作的延续性、一致性。
(二)加强工程造价资料收集整理,实现企业定额动态管理。目前,不少企业虽然参与了大量工程项目的施工,但所积累的工程造价资料却极其有限,即使收集了一些资料,也往往是零散的且攥在个人手中,互不相通。由于缺乏基础资料,企业定额动态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大计上强制推行工程造价资料积累制度。
四、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投资建设的各类工程项目达十几亿平方米,但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还很落后。本文从国内企业定额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出发,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定额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但如何具体在市场竞争中进行定额方法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成浩.企业定额作用初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4.
[2]熊林.建筑企业实施企业定额现状及定额编制要点[J].四川建筑,2010.30.1.
[3]冯书丽.建筑工程企业定额编制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0.17.12.
[4]陈美兰.关于企业定额发展的思考[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0.3.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家才能配置与经济转型的关系,进而论述企业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最终得出企业家才能的优良配置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企业家才能;经济转型;挑战
一、研究背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如何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成了企业家面对的主要问题。
二、企业家才能配置与经济转型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家的行为和认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有了明显改善。下面分别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分析。
(一)政府角度的比较分析。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甚至它本身就是由社会制度筛选出来的。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我国的转型过程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转型前政府激励结构极度扭曲,制度供给表现出刚性和稀缺的特征,从而扭曲了企业家才能的配置过程。转型后政府通过对政策和资源的弹性控制,深刻地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过程。政府开始逐渐矫正其激励结构,并且进行了频繁的制度创新和产权改革。企业家凭借其特有的企业家式警觉对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敏锐的解读,从而改善了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此外,政企关系逐渐分开,国有企业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家持股比例也大幅度增加,此时政府惩罚承诺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从而较好地约束了非生产性企业家行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能会发生代理成本问题。转型前由于对集体产权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为企业家侵占公共财富创造了条件。当内部信息从企业向政府进行传递时,企业家会过滤掉不好的信息,同时捏造好的伪信息,这助长了非生产性企业家行为。
(二)市场角度的比较分析。转型前,由于政府不可能掌握和准确地理解关于价格的充分信息,因此计划价格机制是扭曲性的。企业家创新才能的价格被远远低估。转型后,政府放松了价格管制,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建立和完善,从而更加灵敏地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这时,市场对企业家创新才能赋予了很高的价格。转型前,信息在企业内部由下而上进行传递,企业家根据加工处理后的信息集来调度资源。根据信息经济学可知,这种信息集是相对无效的,这将导致企业家才能配置效率的低下。转型后,企业家可以利用市场价格机制传递的信息集来安排资源,从而改善了企业家才能的配置。转型前企业家行为仅受到政府的约束。转型后企业家行为的约束结构开始转变为政府约束和市场约束的双重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约束了非生产性企业家行为。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企业家主要面临着企业家才能由配置效率转化为生产效率。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所谓“配置效率”是指怎样使资源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而“生产效率”是如何使每一种资源的生产效率都能提高。我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配置效率”的提高,中国企业家充分利用了原来计划经济下配置不合理的资源,充分利用了外国已经成熟的技术,利用了中国饥渴的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空隙。30年来,中国经济高增长因素来自两方面——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而主要是前者。它体现在体制改革导致的资源流动,包括农民进入工业、企业家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的分工、国际市场及国际资本的利用等方面。虽然配置效率的潜力依然存在,如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企业家资源配置等将继续起作用,但其潜力会越来越小。今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将从配置效率转向生产效率,其核心内容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原创性技术的拥有至关重要。
四、企业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主体,肩负着企业的转型升级,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推进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提高原始技术创新能力,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技术领先;二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在引进中学习、在学习中赶超,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三是要不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避免重复建设等优点。
(二)推进企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变。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发展,关键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当前,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各环节入手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近年来,桂糖集团等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探索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之路;济南钢铁、大庆油田等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福田汽车投资6亿元兴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减排重点实验室,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内首个将新能源客车真正产业化的汽车企业。
(三)推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来临和产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挖掘产品制造过程的附加价值难度越来越大,研发、采购、存储、物流、营销、融资和技术支持等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来源,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作用日趋重要。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生产性服务相对落后。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美国服务型制造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而中国只占2.2%。中国企业应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四)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型企业,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或满足于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也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更多地转向依靠知识、特别是员工素质提高来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五、企业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企业家面对的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订单压力凸显:外需下降,内需不足,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的压力,同时客户对于供货价格和付款周期更加敏感。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价格大幅波动导致企业承担巨大的库存风险,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3、资金紧张:销售不畅,融资渠道堵塞,库存增大,资金周转压力加大。
4、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企业面临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和成本上升双重压力。
5、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不足、节能环保责任加重。
6、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当前企业家面对的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机遇:
1、从外销到内销: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
2、从代工到自主品牌:通过建立自主品牌,掌握市场主动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超过75%的代工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或准备向自主品牌转型。
3、从低端到高端: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企业可以从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4、从制造到服务:企业开始迈出单纯的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合解决方案。
5、整合产业链资源: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6、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六、优化企业家与企业、政府、社会的关系
(一)企业家与企业。企业家应该重塑企业基本面,从不同方面练好企业的内功,将企业的基本要素做扎实。持续创新、管理提升、人力绩效三点是企业重塑基本面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未来的1~2年内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在精细管理上下工夫,并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绩效。
(二)企业家与政府。强化企业间的合作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实施有利政策导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企业家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家应该遵守法律法规,更好地利用政府的方针政策,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三)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要诚信经营,对国家要依法纳税,对社会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这才是当代合格的企业家。
总之,处理好企业家与企业、政府、社会的关系,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