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06 10:2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鹏
分享到:

 

  相关研究回顾

  国内学者对流通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十分关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代表人物有冉净雯、王锦良、宋国宇、王俊等。冉净雯(2008)运用向量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研究了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并认为推进流通业现代化进程可以有效刺激我国消费增长,拉动内需;王锦良、宋国宇(2011)采用协整方法研究了我国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并发现流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王俊(2011)通过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认为流通规模增大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TFP,但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则不明显。

  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流通经济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代表人物当属谢莉娟。谢莉娟、吴中宝(2009)研究了流通经济对我国就业增长的贡献;王晓东、谢莉娟(2010)又研究了中部地区流通经济对就业吸纳的作用,并认为中部地区流通经济的就业贡献呈现滞后性结构偏离。

  为进一步研究流通经济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本文选取我国省级层面的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结果作较详细的解释。

  流通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的统计描述

  目前大量有关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问题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流通产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其生产所需资本要素也相对较少,而资本的流动性又比较高,因而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比较低。同时,流通产业的安置成本较低,而其就业容量很大,因此它是当今我国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一个重点行业。为了量化研究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本文首先采集全国流通业及就业量的数据进行统计性分析。

  本文以服务业中的三大子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指标的总和作为流通业发展指标。由此根据数据计算可得,2001年我国流通业就业人员数为6773.821万人,到2006年流通业就业人员增加到9547.544万人,2011年则增加到14868.57万人;从流通业增加值来看,2011年流通业增加值只有18389.789亿元,到2006年增加到33506.293亿元,2011年则增加到74549.979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3倍多。由奥肯定律可知,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会使就业水平得到一定增长,当然这也适用于流通经济的增长。参照王晓东、谢莉娟(2010)对流通业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得到2001-2011年我国流通业的就业弹性;同时为了与全国整体就业弹性进行比较,本文采用同样方法计算整体就业弹性,结果见图1。

  从图1可知,我国整体就业弹性普遍较小,而且呈递减趋势。2001年,我国整体就业弹性只有0.092,意味着经济水平每增长1%,将带动全国就业水平增长0.092%。从历年全国整体就业弹性变动的趋势看,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水平的整体推动状况不容乐观,到2011年整体就业弹性只有0.023。虽然我国整体就业情况表现出一种弱弹性水平,但与此同时,流通业的就业弹性却表现出一种强弹性,而且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流通业就业弹性表现为负,但2002年迅速增为0.1392;虽然2008年流通业就业弹性有一定程度下降,但2009年起流通业就业弹性又保持平稳增加,到2011年该弹性已达到0.582。

  正如王晓东、谢莉娟(2010)所言,虽然流通业就业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流通业就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但它还不能从本质上体现流通经济的先导性,因此也无法反映流通经济发展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为此,本文再从流通业贡献率角度入手,计算流通业增加值增长指数和流通业就业增长指数,从而考察流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对其就业增长的推动力,结果见图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