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论保险公司次级债中的互持风险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0-23 15:0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梦莹
分享到:

 

  【摘要】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不仅有效提升了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增强了投资能力,而且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发行的次级债,作为一种收益率较高的投资渠道,提高了投资收益率。但是保险公司次级债也存在着诸多风险,譬如互持风险。本文就以互持风险为例,对促进我国保险公司次级债继续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次级债;融资;互持风险
  一、前言
  随着我国保险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有充足的资本来支持保单负债,同时保险公司的所有者对于投资回报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但是按照我国偿付能力指标体系,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着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作为解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的上市融资又存在周期长、要求高。随着2004年9《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次级债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筹资渠道,允许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打破了一直困扰中国保险业只能依赖股权融资的瓶颈,提高了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它不仅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提高对被保险人的保障程度,而且也能够保证业务规模扩大、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自泰康人寿于2004年首次发行13亿元次级债后,我国多家保险公司纷纷发行次级债,仅2009年就有10家保险公司发行了180亿元次级债。
  二、次级债的内涵
  次级债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国内首先开始于商业银行,对其研究也多集中在次级债的于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及次级债定价上。在保险行业,次级债是指保险公司经批准定向募集的期限在5年以上(含5年),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保险公司股权资本的保险公司债务。发行次级债具有拓宽筹资渠道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增强市场对保险公司的约束能力、增强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作用。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也基本基于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缓解对冲系统性风险等原因。
  三、次级债中的互持风险
  由于次级债金额大、期限长、不得转让等特征决定了其投资者只能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又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和其他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持有保险公司的次级债,保险公司也持有商业银行的次级债,两大金融机构大规模互持对方债券,或者保险公司之间互持对方的次级债都将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重大的风险。
  (一)相互持有次级债可能引发系统风险。
  在金融机构互相持有次级债的情况下,各公司都可能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一旦某发行次级债的保险公司日后偿付能力出现不足,其对应的债权人因为无法收回本金来偿还其所欠的次级债,循环作用就会引发整个保险行业偿付能力的动荡,甚至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危机。形成牵一发动全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很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大。
  (二)互持次级债掩藏了资本不足,但实际偿付能力不断下滑。
  互持次级债把一部分负债通过技术手段名正言顺地变为了附属资本,虚增企业的监管资本,在形式上掩盖了公司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使资本充足率达到形式上的监管要求,而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保险公司抗风险能力的目的却实际没有实现,反而造成企业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其与可动用资本相匹配的风险。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