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流通发展战略(2)
(二)流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意义
从微观看,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指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宏观看,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或产业升级,即由“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向“两低一高”(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调整。转方式、调结构对于我国而言,包括由外需经济为主向内需经济为主调整;由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调整;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调整等。显然,流通对上述各种含义的转方式与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的流通力对价值增值的贡献。从微观层面上看,流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企业的流通力对价值增值的贡献。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制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低并不是因为生产能力弱,而是因为对利益分配的控制能力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的竞争力和收益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品牌营销、渠道网络建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企业流通力的水平。流通力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实际上控制着利益的分配,决定了财富由加工制造环节源源不断流向流通环节。因此,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不能局限于工艺流程等技术层面上的提升,而应该加强企业流通能力的建设。
2.流通产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意义。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增加GDP、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作为市场组织者的流通产业有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国内区域间分工和区际贸易,并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流通产业有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效对接。连接或媒介生产与消费是流通的基本功能,而专业化、社会化的流通产业之所以产生并存在就是因为它能比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自我对接更专业、更及时、更方便、更优质、更廉价。因为流通产业本身就是一部系统的高度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营销”机器,这部机器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生产者寻找消费者,也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物色合宜的生产者及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并最终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完成其价值创造的使命。流通产业对接生产与消费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包括效率、成本与服务质量等。因此,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全社会营销能力或流通能力的高低,从而也决定了全社会生产与消费有效连接程度的高低,进而决定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和全社会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能力的高低。
其次,流通产业有助于降低区域间的交易费用,进而促进区域间分工和区际贸易。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间有着不同的自然禀赋或比较优势,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因而,我国天然具备建立一个基于国内区域间不同比较优势的有效分工体系所必要的条件。然而,我国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市场分割、城乡二元等顽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由于很多地方都同时对准国外市场,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因而缺乏相互交换的产品,地区间贸易随之萎缩,分工必然受压抑。因此,国内市场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我国制造业参与的价值链主要是由国际大型流通企业或采购商主导和驱动的。这说明强大的流通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市场分工体系的形成。流通产业的经济性质,即交易服务的专业化生产者及其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等专业功能,决定了其在促进区域间分工和区际贸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流通产业有助于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从全球价值链可以看出,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企业多属于制造业,而没有大型流通企业,流通这个高价值、高服务的战略环节自然就被其他国家占据。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缺少流通这个高价值环节,而且导致我国制造业的高级化或产业升级进程受制于国际大型流通企业。因此,发展流通产业,培育大型的流通企业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向着高附加值化、服务化和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流通发展战略要点
本文认为,扩内需难、调结构难、转方式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能力不强。国内市场流通不畅,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导致生产企业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持,更难以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企业自身的流通能力薄弱,同时又缺少本土的大型流通企业,致使本土企业不但失去了财富分配的控制权,而且由于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失去了产业升级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认为全社会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流通,将流通能力建设作为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全社会对流通战略地位的认识
长期以来,无论政策层面还是学术研究领域,流通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当前一个紧要工作,就是要转变人们“重生产、轻流通”、“重外需,轻内需”、“重外贸、轻内贸”的思维定式。为此,可以考虑:一是组建官方或支持非官方的“流通宣讲团”,自建或利用各种平台、机会,向流通以外的行业、部门营销流通理论、流通知识,以及流通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二是鼓励并支持各类非政府组织,特别是高校及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学者深入开展流通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壮大研究队伍,使其成为向全社会营销、传播“流通知识”的第三方力量。
(二)提升国内市场的流通能力
其一,要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与渠道建设,提升企业的流通能力。政府可以考虑设立品牌与渠道建设基金,向支持研发活动一样,支持企业的品牌与渠道建设。其二,加强批发、物流及信息网络建设,尤其要加强县级以下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以实现城乡双向流通和统一市场体系。其三,提高流通企业的活力,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特别是那些具有民生性质的小型流通企业或业户的经营和发展。从宏观层面上讲,小型流通企业不仅具有分销功能,更具有增收功能。因此,可以从减法(税费)和加法(补贴)两个方面设计对小微流通企业的支持政策。其四,积极推进流通产业的“低碳化”,发展绿色流通业,为此,要研究、制定流通领域循环经济与流通加工业的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促进两个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提升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其五,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升国际市场的流通竞争力
流通能力的提升既取决于生产企业自身流通能力的提升,更取决于流通企业经营能力及整个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提升中国产业的流通能力,特别是国际流通能力,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支持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鼓励条件成熟的国内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或参股境外流通网络、发展特许经营、境外直接开店等方式,打造全球供应链。
(四)加强流通领域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
加大流通领域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并开展新型职业教育,如民办公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以及与流通相关的专业硕士教育,壮大、提升商贸流通领域的人才队伍与水平。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统计制度,尽快开展商贸流通业普查工作(每2年一次),为深入系统研究商贸流通理论与实践,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提供素材、奠定基础,促进流通管理的科学化。
(五)加强流通领域的立法研究
制定立法规划,加快立法进程,形成现代流通法律体系。大力推进流通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流通领域信用信息的征集、应用、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反垄断法的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流通及流通产业发展的法制化。
参考文献:
1.齐兰.垄断资本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Bhagwati,J.ImmiserizingGrowth:AGeometricalNote[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58(3)
3.刘志彪.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中国经济问题,2007(1)
4.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李陈华,文启湘.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