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金融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3 19:2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林赫
分享到:

 

  【摘要】欧洲次贷危机的发生无形中对银行监管制度的模式和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转变银行监管理念,认清银行宏观审慎的必要性,使银行监管从微观审慎升华到宏观审慎,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有效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保证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并保持货币的稳定。

  【关键词】微观审慎,宏观审慎,金融危机,银行监管

  一、银行宏观审慎的理解

  与微观审慎相反,宏观审慎是在微观审慎的基础上对微观审慎的升华。微观审慎顾名思义,注重的是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和风险的评估预测与解决,而宏观审慎则着眼于整个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对宏观审慎进行了较为精确的阐述:首先宏观审慎政策是逆周期政策;其次,宏观审慎政策目的是在面对市场失效的危险时使整个金融市场能够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最后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复杂化。银行宏观审慎关注的是银行在运行周期内的波动性引起的银行即整个金融机构面临的系统风险,从宏观的、非周期性的视角采对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以求达到银行企业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并保证国内货币的稳定。

  二、银行监管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的必要性

  国家监管局对银行的监管普遍采取两大方式:审慎性监管和限制性监管。面对新的形势,尤其是金融危机的扩散和危害,转变银行监管制度,使银行监管由限制性监管转变为现在的审慎性监管,并从微观审慎监管中升华到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业而言,是预防金融风险的最有利方式。

  (一)直接目的不同。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直接目的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爆发;而宏观审慎尽管的直接目的是防范金融系统危机的爆发。

  (二)最终目标不同。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或者成为投资者或存款人的利益;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避免金融危机下银行的损失,以及整个金融机构的损失。

  (三)风险的模型不同。当银行采用微观审慎对银行进行监管时,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外生风险,对整个金融行业而言属于不可分散风险;而采用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时,银行面临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内生的,并不存在与整个金融行业,因此其危害性较小而且容易解决。

  (四)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性和共同风险暴露的关系不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下,金融机构间的共同风险的暴露并不认为是有关联的;相反,当采取宏观审慎制度进行监管时,整个金融机构间共同风险的发生被认为是有一定联系的。

  (五)审慎控制的衡量标准不同。以单个金融机构为单位实行自下而上的衡量方法是银行微观审慎控制下的衡量标准;与微观审慎不同,宏观审慎是以整个系统范围为单位实行自上而下的衡量方法的。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将不断扩大,而其中蕴藏的系统风险更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将无法做到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衡量。另外,微观审慎监管下,银行对市场面临的顺周期性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相反,缓解顺周期性导致的风险积累,将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任。同时,宏观审慎还能实现对市场流动性的有效监管。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临的资金流失的重大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也正是银行资金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的。因此,实现银行监管从微观审慎转到宏观审慎是一种很好的关注资金流动性的方式。结合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微宏观审慎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实行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是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和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它是有效预防金融风暴的发生,保证整个金融体系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