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引发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变革
【摘 要】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无法满足目前企业融资需求,文章以金融危机暴露出信用风险信息不能有效分散与释放的问题为研究契机,顺应市场运行机制,在政府的角色由参与者转变为信用担保市场监管者的前提下对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进行革新,引入风险可保性理念,将风险资本证券化,进一步分散、释放风险,弥补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使得民营企业融通到所需的资金,有效地分散了金融风险。
【关键词】 信贷配给; 风险释放; 可靠性; 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059-03
一、研究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信用因素被增加,但其所蕴含的风险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地披露、分散甚至释放,市场的参与者获取了不对称的信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金融体系受到冲击之后民营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犹如商品有质量好坏之分,作为市场上的参与者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来甄别这些信息,如何较好地传递、披露与运用这些信息,增强民营企业的信用,使之发挥出良好的放大效应,突破融资难的瓶颈,这个难题已经被学者们高度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城镇居民的就业、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抵抗经营与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差,急需改善与调整民营企业的信用,以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作为变革契机,通过分散与释放信用风险所带来的问题,促使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创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僵局。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发展趋势研究
(一)信用担保融资的界定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关系
信用担保主要是根据双方约定,以信誉担保方式,履行合同约定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提供有偿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信用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被担保对象的信用额度,分散其所面临的风险,融通到更多的资金。以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为例,银行有自己控制贷款信用风险的底线,民营企业信用不足,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信用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保险,增加信用资源,使得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贷款的利率随之下降,最终获得贷款融通资金。当然作为担保对象的民营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或者拥有优质资源,甚至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外部效应,通过信用担保使得社会信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在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分散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基础上,摒弃传统的信用担保融资契约模式的弊端,完善与拓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现状分析
世界各国最早成立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与监督下投入政府资金与吸收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成立信用保险公库,再通过全国信用保证协会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帮助民营企业贷款,这种模式其实是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再保险,其中70%~80%无法收回的债务都可以得到补偿,从而分散了信贷风险。欧美国家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作为政府的部门独立存在,重点扶持那些不能通过通常渠道获得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所需资金由政府出资,向与政府协作的银行提供担保把钱贷给民营中小企业。在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也纷纷成立以政府扶植为主导且贷款给拥有较好优质资产的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这与盈利为导向的信用担保机构存在差异,无法有效发挥出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机制,政府完全独立承担信用担保机制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变革
2007年的金融危机放大了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根据DeMeza和Webb的信贷配给理论:民营企业愿意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银行有足够资金但是不愿意提供贷款。特别是民营企业从银行融通资金的期限较短,往往不超过一年。民营的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地周转与融通,会极大地限制其发展,在融通资金过程中的风险也无法得到释放。因此,民营企业通过信用担保多样性增强信用,加强信息的披露与识别,并引入市场机制变革融资模式。根据产业集群原理,将处于不同产业链的民营企业,依据其经营组织特点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型的信用担保融资体质,并将其风险完全释放与披露。在此模式下,政府只是作为市场监管者,根据民营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销售三大重要环节形成产业集聚,在这三大产业集群中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可以采用信用、抵押、租赁、交易合同等方式通过担保机构增强信用从银行融通到所需要的资金,为了分散担保风险,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再通过风险投资公司购买保险公司的部分甚至全部保单实现再投保,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通过证券化形成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在这三大产业集群中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以信用担保机构为媒介吸收国内外社会投资者的闲散资金以信托理财等方式将资金投放到民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借助信用担保机构增强实力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通过证券市场发行金融及其衍生品实现融通资金的目的。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革新模式(见图1)中关键的一环是需要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对信用担保机构获取的民营企业信息以及信用担保机构自身运营情况的信息及时甄别与披露,特别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信息透明、公开,使之通过市场运行机制揭示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将不适应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构剥离甚至剔除出去,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为,进一步将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风险的可保性推动模式变革
金融危机暴露出信息不对称导致所面临的风险不能有效地披露、分散与释放,而所引入的保险和风险投资机制可以承担部分甚至全部风险,分散与释放风险并弥补风险损失。特别是风险的可保与再投保,使得作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将会承担重大损失的风险,但是保险公司可保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为了防止损失较大无力承担,保险公司将其相关保单部分或全部卖给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模式,将其风险损失可能所拥有的民营企业经营决策权转让给企业的竞争对手,从而弥补所发生的风险损失。如果风险投资公司无法从风险损失中获得民营企业经营决策权,那么它们仍旧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将风险损失证券化提前收回风险损失。这是由于虽然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是一旦发生风险损失,肯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与地区,保险公司对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保单所准备的保险责任赔偿准备金就可以确定,而风险投资公司从保险公司购买的保单可能面临损失的金额就会确定,那么风险投资公司将确定的风险损失提前证券资本化就可以弥补损失。因此,风险的可保性和释放使得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得到降低,突破传统信用担保银企融资所不能分散与释放的风险的问题,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变革就势在必行。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任何一种融资模式都要考虑到其实际运行中所面临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变革研究充分考虑到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预防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巨大损失,需要通过转移风险,将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损失通过保险公司进行补偿,而保险公司不能承担的风险损失通过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弥补,风险投资公司最终通过转移风险给民营企业的竞争对手或证券化运作将风险损失弥补。这种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完全是借鉴市场运行机制将风险层层分散、传导与释放,极大地降低风险及其损失,并在政府的监管下不断完善发展,突破以往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融资模式。
(一)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本市场失灵。政府为了扶植民营企业发展,经济学论文成立政府导向型信用担保机构,最终在运行传导机制中所面临的任何风险都由政府来承担,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完全发挥不出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整合社会闲散资金,优化配置资源使得民营企业通过信用担保变革的新模式来融通资金,突破以往仅仅从银行融通资金的模式,可以通过相近或相关产业形成区域或跨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传递民营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有效遏制信用风险的同时,引入可保性运行机制分散与释放风险,警示产业集群中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民营企业,严重的可以终止民营企业之间的信用融资,增加违约成本使得信息风险损失降低。
(二)政府角色的转变推动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变革
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成立相关的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融通资金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我国目前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当中干预的力度越来越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担保机构已经逐渐被以市场为主导的信用担保机构所取代,政府由市场的参与者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监管者,创造出一个和谐、宽松与严谨的市场,促使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引入保险、风险投资公司以及民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竞争对手,在资本市场上完全披露与释放所面临的风险,使得信用风险损失在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各个环节层层弥补,同时也分享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实现多赢的局面。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变革的意义
作为一个政府监管下动态的金融管理体系的国家,民营企业通过向银行借贷融通资金是主要的获取资金的渠道。但是民营企业“年轻”,信用记录较少,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银根紧缩,提高贷款融资的门槛,传统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民营企业日益增加的融资需求。我们从信用风险传导、分散与释放,风险信息透明、完全披露入手,引入可保性保险机制,借用市场运行机制来革新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借鉴产业集群的融资模式,在不同产业链之间业务关联的民营企业通过信用融资,降低信用风险与损失;另一方面将保险与风险投资机构引入信用担保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风险损失补偿的份额,增加民营企业的信用,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终通过证券市场进一步分散与释放风险,在政府营造的宽松、严谨的市场上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效率,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卫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一个企业能力理论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6).
[2] 沈红波,廖冠民,曹军.金融发展、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担保融资[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3] 张秋.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和障碍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