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模式: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倡导,使得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提上日程。但是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其遗留问题,这更是我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客观原因。主观上,长期受西方消费模式的影响下,传统消费模式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新的消费模式尚未形成,群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一切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探寻深层解决之道——生态化模式,其从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入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之路,即为走生态化消费模式。这是客观选择,也是必然趋势。要求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前提下,每一位公民都得努力践行这一种生态型的消费模式,城镇化发展之路才会更切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关键词】:消费;生态消费模式;城镇化;生态文明
一、 生态消费的基本内涵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之一,见证着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的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作为社会再生产重要环节之一、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消费问题。
广义上消费是一种消耗产品的过程,维持人类生存、促进社会进步。与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循环的整体。狭义上的消费是指依靠自然资源生产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用来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过程[1]。
而我们所说的生态型消费模式有着广泛的内涵,前提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在日常消费过程中,要以生态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为限,不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传统的工业文明消费模式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快感的同时,也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增,形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这种传统的消费模式进行变革,构建一种新的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社会消费模式,这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又能实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化道路,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应有之题,一个国家或地域的城市化,无非指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非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纵观我国近几年城镇化的速度,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将不断加速,中央政府对城镇化问题也十分重视。城镇化作为衡量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收益和问题都值得我们对其影响做好利弊测评,尤其是在借鉴了城镇化过程中采取的传统的消费模式所带来的问题的同时,我们必然走向生态型消费模式,这是具有独创性的。
然而,在城镇化过程,受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很少有人考虑中国城镇化是否必须走生态化道路这一大方向的问题,这便使我们的城镇化带有前30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效率的盲目性、危险性。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消费模式等才成为我们必须在城镇化建设中思考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反思城镇化工程中的传统消费模式
城镇化可以把分散的农村人口集中于城镇,从而腾出耕地。城市是文化集中的地方,是医疗水平高的地方,是社会保障系统好的地方,是娱乐活动丰富的地方,是发财机会多的地方,是竞争卓越性的地方……城市的生活让每一个人生活在农村的人向往。但历史上形成的老城市和改革开放时期新建的城市,没有维护生态健康的系统,也没有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因此带来的诸多城市化问题也让很多人烦忧。因此,如果我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走生态化的道路,那就只会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会饱受其所带来的苦果。
起先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对周围环境的依赖程度特别强,然而由于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下、经济利益下,却人为弱化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忽视了城镇建设中各种健在措施的落实,进而加剧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在城镇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危害,导致现有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很难杜绝隐患,应对日益严重泥石流、地震、泄洪、风灾等自然灾害。
城市人的主流生产生活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大部分城市比乡村更浪费、更污染环境的地方。这都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后果。城市每天都产生巨量垃圾,用水极为浪费,饮食也极度浪费,大量的生态资源成了去人挥霍、炫耀的资本,有些城市,已造成了难以遏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若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的话,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