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口流动新趋势研究(2)
三、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一)经济承载力不足,导致人口流动以净流出为主
经济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之一,衡量一个地区人口生存条件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承载力。用人口经济压力指数(e)①来反映经济承载力情况,若e大于1,说明经济承载力不足。2000年黑龙江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e为0.97,已经趋于1,说明当时的人口数量已经趋于超出经济承载力;而到了2010年,e值为1.1,e大于了1,说明黑龙江省人口数量已经超出经济承载力,所以人们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就会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二)社会文化生活、气候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人口外流的推力
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应该属于生活成本较高的省份。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856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列第二十八位,倒数第四,仅高于青海、新疆和甘肃。而黑龙江省物价尤其房价却并不低,以哈尔滨市为例,2010年哈尔滨市新房均价7 939元/平方米,在全国100个城市中排名第22位。黑龙江省的高寒气候也是生活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低收入、高物价、高房价、严寒气候等因素也使得黑龙江省流动人口加速外流。
(三)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了人口流动
在户籍制度方面,2009年黑龙江省便开始了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以齐齐哈尔市作为试点,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打破户籍管理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模式;在引进人才方面,黑龙江省政府为了吸引资金和人才,出台了许多措施,提高引进人才的科研补贴、安置补贴以及各种生活补贴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省的人口流动,使人口流动的规模逐渐扩大。
四、人口流动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就黑龙江省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来看,流动人口主要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吸纳,尤其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对流动人口的需求很大,反过来,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又促使建筑业迅速发展。2010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比重为50.2%,比2000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7.2%,比200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仍是黑龙江省比重最大的产业,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10.1%、第二产业46.7%、第三产业43.2%)相比,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滞后。
(二)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社会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三大产业之间的比较收益差别引起的,其中经济性的物质利益起主导作用。就黑龙江省而言,2010年第一产业平均工资为12 916元,第二产业中建筑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2 904元,第三产业中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20 804元和25 702元。②经济利益的差别直接导致了人口在不同产业间流动,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就业结构。从黑龙江省十年间的就业结构变化来看,2000年到201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8.9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上升了11.2个百分点。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将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将不断增多。
(三)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通常我们使用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程度,也就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就黑龙江省来说,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5.7%,比2000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相比当年全国的城镇化率(50.3%)高了5.4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低质量的城市化水平。流动人口多数仍旧生活在城市社会的底层,从生活方式、消费形式、社会交往方式等各个方面来看,他们并未融入城市生活。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黑龙江省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导致一些问题不断出现,迫切需要城市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
五、促进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繁荣的地区人口流动的规模越大。黑龙江省流动人口呈现净流出特征,说明经济发展不足。要想大力吸引人才加快全省建设,首要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吸引有用的人口。经济发展好了,有了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自然会把高素质人口吸引进来。
(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增强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性,建设全国性的保障信息网络,并实现数据的动态化,确保流入流出地能够即时共享流动人口的保障信息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统筹性、均等性的转移支付制度。根据我国地区梯度化、板块化特征,首先在经济发达并且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域,实现在医疗保险制度上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实行区域性的统筹,然后扩展到经济不发达地区。
(三)逐步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规章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要想使人才合理流动,就要“以人为本”,使人能够自由流动。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存在很多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要使人才流动趋于合理化,就要逐渐取消各种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使市场供求在人口流动中起主导作用。一些流入地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常常对外来人口设置门槛,阻止人口流动,应该逐渐降低并取消这些门槛,促进人口流动的合理化。
(四)加强社区建设,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水平
首先要保障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和公共事务的权利,帮助流动人口树立权利意识。要保障流动人口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和公共议题的知情权,使得流动人口享有表达权、表决权。其次要帮助流动人口构建社区活动参与平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图书馆、文化馆、锻炼休闲场所等,增强教育论文流动人口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再次,增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相互信任的培养,建立和谐平等的社会公民关系。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