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新城镇建设下农民理财出现的问题及对策(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20 11: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林超
分享到:

 


  四、解决农村居民理财问题的对策

  1.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理财市场的发展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由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的理财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农民原有的靠银行储蓄保值增值的理念和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农村居民迫切需要更为广阔的理财市场,这就需要政府对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对农村理财市场的发展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在对待购买国债的政策上,由于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是农村地区的两大主要银行,营业网点分布广泛,可以将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作为承销国债的主体单位,并且规定向农村定点发售的数额。

  2.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逐渐转变“重城轻商”的思想

  农村地区占地面积广,人口数量多,再加上新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已经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高峰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逐渐转变“重城轻商”的思想,在争夺农村理财市场的战役中抢占先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加大对农村居民理财知识的宣传,培养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要推广银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农村居民对理财产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传统和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发传单、打电话、直接上门点对点宣传的同时大力发展网络银行。在对农村居民进行理财产品知识普及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投资风险的提示。(2)针对农村居民的特点,推出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理财产品。农村居民本小,抗风险能力弱,主要以稳定为主。农村居民比较关心的领域有子女教育、自身医疗和养老方面的问题,银行可以推出相应的子女教育基金、医疗和养老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大胆地进行金融创新,比如可以将一个村,或者一个镇的农村居民的资金由村委或者镇政府统一存入银行,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虚拟股份,每年按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状况进行分红。(3)加强农村金融基础环境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增加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数量,对其办公环境和网络环境进行升级,并以营业网点为基础开办网上金融理财市场,为农村居民理财提供方便快捷的硬件基础。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提高营业网点服务人员的素质。农村地区居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在给他们介绍理财产品时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现在很多营业网点的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提问不能够耐心地提供解答,服务质量跟不上,无法赢得顾客的心。

  3.农村居民要及时更新理财观念提升理财能力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应该逐渐改变自己原来只知银行储蓄的理财观念,主动学习,让自己的理财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多种理财产品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1)银行储蓄与国债,这两种理财方式虽然收益比较低,但是胜在安全性最高。(2)分红型保险理财产品,将自己的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该种理财产品,相当于虚拟入股,而且有最低的亏损保障,每年定期收到分红。(3)股票、基金、债券等,技术性要求较高,风险很大,适合风险导向型农村居民选择。(4)兴办实业,如果自己有好的点子,可以通过集资或者向银行贷款获得资金,风险大但是投资回报也丰厚。农村居民可以根据自身财务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财知识,投身到理财市场中。

  参考文献:

  [1] 周亚萍.关于在农村开展个人理财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3,(6):188.

  [2] 陈柳钦.中国农村金融理财问题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1):76-81.

  [3] 姚永明.农村居民投理理财的风险控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0,(10):80-8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