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基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服务营销战略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1-04-06 22:3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中国期刊库
分享到:

 

作者:姜曙光  

【关键词】顾客期望;顾客感知;服务营销战略 
【摘  要】本文以顾客期望和感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服务营销的特殊性分析服务企业的营梢战略问题,提出了基于顾客期望和感知的服务营销战略模型。根据该模型,服务企业确定自己的营销战略,必须明确锁定自己的服务对象,在理解顾客服务期望的基础上区别对待顾客期望并合理控制顾客期望,同时按照顾客期望设计并提供服务,才能实现顾客满意的目标。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有保留地承诺、突出服务传递维度的重点、利用服务补救的机会等策略超越顾客的服务期望,使顾客惊喜或感动以留住顾客,实现顾客的忠诚。 
    
    一、基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服务营销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 
    关于服务营销战略要素,许多学者包括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鲍姆和比特纳、瑞查德与塞斯、雷蒙德.P.菲斯克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鲍姆和比特纳(1981)在(服务营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服务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组织结构”的论文,阐述了服务营销组合问题,即在传统的营销组合4P′s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有形证据和过程三个要素,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组合。瑞查德和塞斯两位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对市场份额与利润关系的系统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和忠诚已成为决定利润的主要因素,顾客保留、相关销售和顾客推荐即3RS应该成为服务营销的重点,3RS与传统的4PS共同构成服务营销战略的要素。斯蒂文·阿布里奇在《服务、服务、服务—企业成长的秘密武器》一书中提出了“服务三角形”的概念,强调策略、系统、人员三个要素的作用。雷蒙德·P.菲斯克(2000年)与其合作伙伴在《互动式服务营销》一书中以分析信息革命所引发的服务变化和分析服务过程中的人员互动为主线,以高技术和高接触为两个主要驱动轮来系统地阐明了服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并建立了服务质量轮模型。根据该模型,服务质量由顾客轮、提供者轮和服务遭遇轮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并由服务提供链、顾客满意链和顾客—提供者链连接并驱动。 
    综上所述,7 PS组合观点结合服务营销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服务企业的营销策略问题,对服务企业的市场运作提供了很好的策略支持,但未能对战略目标及手段进行系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同时并没有从顾客角度考虑服务营销的战略性问题。4PS +3RS观点完善了营销组合策略,明确了营销目标即顾客保留、相关销售和顾客推荐,但对如何实现目标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与7PS比较,忽视了服务营销中人、有形展示和过程的重要性。服务三角形理论以顾客为中心,符合企业市场导向的战略原则,同时系统性较强,但对服务营销战略要素的表述比较抽象,并未对构成服务三角形的各项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必要的阐释。而服务质量轮模型弥补了前面三种模型的不足,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互动性特点和服务质量的动态性,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质量体系,为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战略提供了较为完整和清晰的理论依据,但对顾客在服务中的核心作用体现不够。关于服务营销战略要素的确定,应该根据战略基本构成要素,并结合服务营销的特殊性来确定。从宏观角度来看,服务营销战略要素应该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本路径两个基本要素。从微观角度来看,服务营销战略目标应该从服务对象和服务效果两个基本方面予以界定。而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应该是一个基于服务营销特殊性要求而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从静态看必须涉及顾客期望与感知、服务流程与标准的设计、服务人员、服务传递和服务沟通等多个方面,从动态角度看应该反映服务营销主要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基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服务营销战略模型的构建 
    根据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服务质量问题源自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比较差异。如果顾客感知超过顾客期望,在顾客眼中服务是优质的;如果顾客感知与顾客期望基本一致,在顾客眼中服务是合格的;如果顾客感知不如顾客期望,在顾客眼中服务是不合格的或劣质的。因此,服务企业应以顾客期望和感知为基础,确定服务营销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对战略目标应充分考虑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对战略路径则应以顾客期望和顾客感知之间的比较为核心,同时兼顾顾客期望、顾客感知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按照上述基本思路,将目标顾客的锁定、服务项目的开发、顾客服务效果置于顶部,将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至于服务效果目标之下,按照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逻辑关系,将顾客满意作为达成顾客忠诚的必要条件和阶段性目标,而将顾客忠诚作为服务营销战略的基本目标置于顾客满意目标之后。在服务营销战略目标的左边,列出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即顾客期望管理,并按照理解顾客期望、满足顾客期望、控制顾客期望和超越顾客期望依次排列,体现对顾客期望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关系。在服务项目之下,列出顾客的服务感知,体现顾客从服务的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基本方面感知服务项目的状况,同时与顾客期望管理相对应和比较,并与顾客满意和忠诚的战略目标相连接,以体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该模型以顾客期望和感知为基础,明确了服务营销战略的基本要素即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要达到什么样的服务目的或效果;在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关系处理上,将顾客满意作为顾客忠诚的基础条件列于顾客忠诚目标之前,直观地展示了其内在的联系;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维度与顾客期望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与顾客满意和忠诚的目标联系起来,明确表达了服务营销战略目标与路径之间的关系,即以顾客感知为重点,通过加强对顾客期望的管理来实现顾客满意和忠诚的战略目标。 
    三、基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服务营销战略目标的确定 
    1.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概念的关系。在现有的文献中,许多学者认为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学者认为,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是两个相同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顾客满意与忠诚是两个完全不同而相互独立的概念;也有些学者认为,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又相关的概念。作者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是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特征或产品和服务本身满足自己需要程度的一种判断,属于态度范畴;而顾客忠诚最终必然通过顾客的行为而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在正常情况下,顾客满意又是顾客忠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顾客的满意就不可能有顾客的忠诚。因为顾客满意毕竟是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感觉和判断,而顾客忠诚归根结底包含行为的成分。但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顾客满意仅仅是顾客忠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只有最高的满意等级才能产生忠诚。在竞争强度较高的产业里,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相关性较小。当顾客面对许多选择时,只有最高等级的满意度才能加强忠诚度。而在垄断行业里,满意度不起什么作用,顾客会保持很高的忠诚度。同样,Jones和Sasser对竞争强度不同的5个产业—汽车、商用电脑、医院、民用航空和地方电话(竞争的强度按照从高到低排列)进行的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表明,二者关系既非线性,也不简单,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多数管理者的想象,完全满意的顾客的忠诚度比仅仅满意的顾客高得多。 
    2.服务营销战略目标的确定。根据上述顾客满意与顾 
客忠诚两者的关系可知,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前提,在一般的市场环境中,没有顾客满意,就不可能有顾客的忠诚。因此,在服务营销战略目标的取舍上,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以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由此而形成了顾客满意战略。有的学者则认为只有顾客忠诚,对企业才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因此服务型企业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以顾客忠诚取代顾客满意作为营销战略的基本目标。事实上,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作为两个相互独立、但又相关的概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每个服务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目标顾客满意作为每一次服务接触的阶段性目标,而以顾客忠诚作为基本的战略目标。对于大多数服务企业而言,以顾客满意作为服务营销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詹姆斯·赫斯克特等人在(服务利润链》一书中指出:只有满意度非常高的顾客才会忠诚,才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关系。相关实证研究表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存在着不敏感区域,只有高度满意的顾客才会从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等方面忠诚于企业,才会给企亚带来长期的收益。美国白恩咨询公司(BAIN)的研究显示,顾客忠诚和公司利润率密切相关,顾客不履约率下降596,则公司利润率将上升2596 - SS96。同样BAI1H公司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开发一个新的顾客所花费的费用是保留一个顾客费用的6倍左右,忽略已有顾客的利益,而只将运营重点放在吸引新顾客上,这必然会导致公司利润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降低。因此,追求卓越的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顾客满意,而应该以服务接触过程中的顾客满意为基础,以实现目标顾客的忠诚作为基本的战略目标。 
    四、基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服务营销战略路径的选择 
    实现顾客的满意,并进一步赢得顾客的忠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服务提供者以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构建一个路径体系,这个路径体系主要包括: 
    (一)明确并锁定目标服务对象 
    对于服务企业而言,决定对谁提供服务或者不对谁提供服务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只有明确服务对象,企业才能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其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才能根据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期望设计并开发服务的流程和标准,才能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才能在实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目标对象的需求,超越顾客的服务期望,进而实现顾客的满意。同时,企业对顾客的忠诚与顾客对服务企业的忠诚往往是相辅相成、互利互惠的。企业对顾客的长期关注,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深人地理解顾客的期望和感知,为改进服务指明方向,进一步赢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另一方面,对顾客而言,可以从长期的关系中获得相应的社会利益和信任利益。宜家家居避开那些对高价家具有需求的富裕阶层的人们,而把自己的市场镇定为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消费者,成就了其在家居领域的声誉。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则始终关注那些点到点短程旅行的顾客,赢得了美国航空界最高的荣誉,创造了连续20多年无亏损的记录。而丽嘉酒店的服务则坚持为那些享受豪华和密集型酒店服务的顾客提供,成就了其在世界酒店服务业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明确服务对象的过程中,服务企业应尽量避免选择不兼容的细分市场以防止其冲突。事实上,将不同的细分市场混合在同一服务生产系统中往往产生两个群体服务体验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这种干扰和影响使服务提供者产生角色压力,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服务问题。 
    (二)理解目标顾客的服务期望 
    所有满足和超越顾客期望的战略基础是理解目标顾客的期望。事实上,有时仅仅是了解顾客期望的简单行动本身就能够超越顾客期望。因为这不仅体现了服务企业对顾客需要的重视和关心,对那些已经熟悉了漠不关心的顾客来说,这种行动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顾客重新树立起对服务的信心。从顾客期望的动态变化看,服务的设计与提供不仅需要理解顾客的显性期望,更重要的是必须高度重视顾客的模糊期望和隐性期望。因为,显性期望容易发现和识别,而模糊期望和隐性期望则是顾客不明确或未表达出来的,容易忽视。在有些情况下,顾客无法表白他们的期望,尽管说不出来,但这些期望仍然对顾客的质量感知产生影响,决定他们对服务质量是否满意。因此,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了解顾客的模糊期望和隐性期望是非常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借助顾客投诉分析、关键事件研究、“秘密采购”、流失顾客调查等方式了解顾客服务期望的过程中,服务提供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判断和想法来估计顾客的服务期望。因为在你看来也许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顾客却可能认为无足轻重。这种自作主张往往会导致你所提供的服务与顾客的需求南辕北辙。 
    (三)区别对待目标顾客的服务期望 
    目标顾客的服务期望并不是单纯的对一种东西的渴望,而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需求,且存在各种表现形式。按照Juk-ka Ojasalo的观点,顾客期望可分为模糊期望(Fuzzy Expec-tation )、显性期望(Explicit Expectation)和隐性期望(Im-plicit Expectation)三类。顾客的模糊期望实际上是真实的服务期望,只是顾客无法表达或者暂时未意识到。如果服务提供者不去发掘并满足顾客的这种模糊期望,那么,顾客就会感到失望,且这些模糊期望会继续存在下去。因此,服务提供者应当认识到模糊期望的存在并努力使这些模糊期望显性化。只有当服务提供者确信顾客所有模糊期望都已经显性化而且都得到了满足,才有理由相信自己向顾客提供了优质服务。在顾客的显性服务期望中有一些是非现实的期望。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帮助顾客将非现实期望转化为现实期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顾客所接受的服务就会远远地超过他的期望。在关系建立过程中,承诺越模糊,顾客产生非现实期望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模糊的承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顾客有可能被误导,认为服务提供者有能力实现那些实际上无法实现的诺言。对于顾客认为无须表达的隐性期望,如果被满足了,顾客不会刻意地去琢磨这些问题,但是,如果这些期望没有被满足或者是处于不满意状态时,这些问题就会影响顾客的服务感知。因此,服务提供者必须注意有哪些隐性期望还没有被满足,以便采取措施,满足顾客所有的服务预期,而不仅仅是显性的服务预期。

   (四)管理服务承诺以控制目标顾客的期望 
    如前所述,顾客期望受服务承诺的影响,如果服务提供者承诺过度,那么,顾客期望就会被抬得过高,而实际提供的服务则无法兑现服务的承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水平就会下降,从而导致顾客的失望和不满。从营销实践来看,将顾客期望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营销的活动余地就会扩大,从而有利于提高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水平。同时,控制好顾客期望,企业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超越顾客期望,使顾客产生愉悦感,这对于提高顾客忠诚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服务企业在开展外部营销活动的时候,必须对服务营销沟通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服务承诺与服务绩效的一致性,避免顾客产生不现实的服务期望。根据服务营销三角形理论,服务营销沟通包括公司与顾客之间的外部营销沟通、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内部营销沟通、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交互营销沟通三个基本方面,服务企业要实现承诺与实绩的一致,就必须整合三角形的三条边,确保公司通过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直接营销等不同方式对顾客的承诺一致,公司通过各种水平和垂直渠道在内部传递的信息一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交互活动一致。在三种营销内部一致的基础上,整合公司与顾客之间的外部营销沟通、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内部营销沟通、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交互营销沟通,实现“做”与“说”即服务承诺与服务传递的一致性。只有这样,顾客因服务传递而形成的服务感知与顾客因为服务承诺而形成的服务期望才能相匹配,顾客满意目标才能实现。 

    (五)按照目标顾客的服务期望设计服务流程和行为标准 
    如前所述,当一位顾客希望得到某种服务时,他心里必然存在一种对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的心理暗示,即服务期望。而实际接受服务之后,顾客会对服务作出评价,即顾客感知。这两个关键性因素决定着服务品质的好坏。如果顾客的实际评价比事前期望高,说明服务得到了认可,顾客会认为服务物超所值,很自然就会成为企业的回头客。如果顾客的实际评价比事前期望低,说明服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顾客很可能对企业失去信心,不再光顾。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一个企业不希望看到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如果顾客的实际评价与事前期望水平接近,那么说明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只满足了顾客的普通需求。这样的服务往往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当顾客需要提供服务时,虽然他并没有说出他想获得怎样的服务,但在他的心中已经对你所要提供的服务有了一种事前期待。作为服务企业,要想豪得顾客的信任,就必须想顾客之所想,把顾客的期待当作自己服务流程和服务行为的标准,并据此设计服务,包括服务的场景、服务的流程和服务的行为规范。否则,对顾客期望的理解就不能转化为实际服务的行为,没有基于顾客期望的服务行为,顾客满意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按照顾客的服务期望来设计服务是服务企业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最原始的基点。服务企业要实现顾客忠诚必须在满足顾客的服务期望的基础上通过超越顾客的服务期望,使顾客欣喜、兴奋、惊喜或者惊诧,才能留住顾客,实现顾客的忠诚。 
    (六)明确超越目标顾客期望的内涵 
    在试图超越顾客期望的时候,必须明确超越何种顾客期望、超越哪个细分顾客群的期望、如何超越目标顾客期望三个方面的问题。在确定超越何种顾客期望的时候,必须明确,理想服务即渴望服务是很难超越的。因为这种服务期望是最高水平的服务期望,对于大多数服务而言,意味着完美无缺。如前所述,服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影响顾客感知的重要因素是服务企业无法控制的。因此要实现服务过程的完美,对于绝大多数服务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Zeit6aml,  L.  Berry,  and A_  Parasuxaman等人(1994 )在包括渴望服务和充足服务的研究中发现,4家企业中有3家的服务顾客感知高于充足服务水平,而几乎从未达到或超过渴望服务的水平。另一方面,超越顾客充足水平的服务期望虽然可能但对顾客而言不会有印象。因此,服务企业应该以充足服务为基础,结合本身的服务能力与优势,选择特定的服务维度和时间,提供顾客渴望的服务,让顾客感动或惊喜以超越顾客的期望。在如何超越顾客期望的思路问题上,根据J.Clemmer于1990年提出的同心圆理论,服务企业应注意在保证服务必备功能完整的基础上,突破满意功能的范畴,力争在愉悦功能方面有所作为,以此实现顾客的感动,进而赢得顾客的忠诚。 
    (七)有保留地承诺 

    根据顾客总的感知服务质量模型,顾客期望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服务提供者承诺过度,那么,顾客的期望就会被抬得过高,所感知的服务质量就会相对下降。尽管从客观角度来看,顾客体验到的服务质量可能很高,但由于他们的期望更高,两者就形成了差距,因此降低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水平。过度承诺、过早承诺,都会彻底毁掉服务组织质量改进计划的努力。因此,在进行外部营销活动时,营销人员必须十分注意避免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从营销实践来看,将顾客期望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服务组织营销活动的余地就会大一些,有利于提高顾客所感知的服务质量水平。同时,控制好顾客期望,服务组织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超越顾客期望,使顾客产生愉悦感,这对于提高顾客忠诚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每项服务承诺都低于实际服务传递,顾客就会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惊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企业在承诺过程中,应该适当留有余地。通俗地说,就是承诺工作只能做到“八分熟”。这是因为:第一,作为一个服务型企业,即使自身拥有十分的服务水平,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谁都不能保证不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八分的承诺无疑能够让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有回旋的余地。如果把承诺做到十分的话,万一哪儿出现闪失,处理不好就会影响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服务与普通商品不一样,服务工作主要是由具体的人来完成的。人毕竟不是机械生产线,无论制定的标准多么精细,进行的培训多么严格,一定程度上都还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八分的承诺,可以为今后的意外情况的处理留有余地。第二,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往往是企业总体服务水平的一个平均值,其中,有的员工可以实现,有的员工可以超越这个水平,但有的员工则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是说,在服务企业内部,并不是每一位员工的服务水平都能达到这个平均水平的。如果为顾客服务的员工,其服务水平低于这个平均值的话,那么顾客就会认为自己获得的服务没有达到企业事前承诺的标准,从而使顾客对服务失望,最终导致公司失信于顾客而得不偿失。 
    (八)突出服务传递的重点 
    根据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维度,在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中,可靠性被用来判断多数服务,属于结果维度,尽管在满足顾客期望中是最重要的,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可靠性很难超越顾客的期望,因为可靠性反映的是服务过程中的差错情况,包括差错数量的多少、差错的严重程度,对于绝大多数顾客而言,都不希望服务出现差错,更不希望出现严重的差错。而服务的响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则属于过程维度或传递维度。根据贝特森等人(1994)的研究,服务传递维度中的安全性、响应性和移情性是超越顾客期望的关键。巧因此,在超越顾客期望的过程中,服务企业应该突出服务传递的重点。在服务安全性方面,树立内部营销的理念,将员工作为顾客看待,通过了解员工、设计合理的工作产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同时注意加强员工的挑选、培训、考核和激励,使服务员工特别是前台员工增强服务的意识、端正服务的态度、掌握必要的知识、提高服务的能力,以增强顾客对服务的信心,超越顾客的期望。在服务的响应性方面,服务企业必须站在顾客角度而不是企业角度审视服务传递及处理顾客要求的过程,通过服务流程再造提高服务的效率,减少顾客等待服务的时间,包括实际等待时间和心理等待时间,以此超越顾客在服务时间与效率方面的期望。在服务移情性方面,服务企业应注意,通过对员工合理地授权等途径增强服务的柔性,将每一个客户看作是一个个体,对其予以特别的关注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通过情感因素的运用,实现对顾客期望的超越。 
    (九)利用服务补救的机会 
    服务补救亦可称之为顾客抱怨处理(Gromnos ,  1988 ),是服务提供者针对服务失误所采取的行动。国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补救是超越顾客期望的第二次机会,有效的服务补救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Gilly(1987)发现抱怨后满意于服务补救的顾客,比那些“满意且从未抱怨”的顾客有更高的购买意愿。EtzeISilerman(1988)研究服务补救的效果,发现顾客抱怨后如果对服务补救满意,将比没有遭遇到服务失误时的顾客忠诚度更高。Gary (1992)指出有效的抱怨处理不但可留住原先不满的顾客,而且还能增加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形象的认知。Bejou& Palmers (1998 )对服务失误和顾客忠诚的调查表明,没有得到补救的服务失误将降低顾客的忠诚。Boos (1999)研究服务失误补救与关系质量的关系发现,成功的服务补救可以增进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质量,即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赖。事实上,服务失误发生后,顾客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包括生气、不满、失望、自怜和焦虑等,相应地也希望服务提供者能够对服务失误承担责任并予以改正,这样也就为服务企业提供了第二次服务的机会。由于前次服务的失败,顾客的服务期望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就为服务企业超越顾客期望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如果补救工作非常出色,顾客的期望被超越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实。因此,服务企业可以借助服务失误后补救的机会,实现对顾客服务期望的超越,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