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蕙子 吕荔
【摘 要】在科技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某些问题。如何重新认识传统,找到传统与现代观念上的“接口”是中国当代设计实现突破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新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当代设计 传统文化
一、当代中国设计的问题分析
多年来,因为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文化的传承并不完整。设计界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造成了对西方设计的盲从。同时,这种不自信还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于设计文化较低认同度,这决定了整个国家的设计水准,优秀的设计师难以涌现出来。
然而,在看了电影《卧虎藏龙》之后,以及后面一系列的如:《夜宴》、《赤壁》后,我们发现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风格的影视服装设计的很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叶锦添的古装影视设计作品给以人耳目一新的震动,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东方的设计终于找到突破口了,不再是简单的做加法、做堆砌。他的设计一是不过于泥古不化,二是不一味沿袭西方戏剧服装的套路。他的设计是东方的,但不是复古的,高调形式,低调表现,丝丝入扣,细腻可人。可以这样说,叶锦添把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深化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稽而多义的浪漫想家,与最为激烈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性人格和情操,最完美的融合为有机整体。他的作品被当做“新东方主义”的最佳诠释。
二、何谓“新东方主义”
欲了解“新东方主义”先要了解“东方主义”。“东方主义”的原意是指西方对近及远东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译为西方作家、设计师及艺术家对东方的模仿及描绘。也可以指对东方文化的同情欣赏。人类社会自从进入19世纪,西方国家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与经济实体,0他们不但可以影响世人的思想,甚至可以重新在广泛的领域内诠释别人的文化,这就是“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来源。所以,所谓“东方主义”乃是西方对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建构成了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以西方世界为中心角度来观察东方,而被东方主义定义下的东方国家,却没有实际的话语权。东方文化在这种情形下极易被简化或误解。
到了20世纪末期,许多东方国家渐渐提高了经济水平,那些被淡忘的自身文化价值开始渐渐抬头,而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整合与转型中,逐渐放弃了对殖民地的垂直主导权利,转变成了一种以纯粹商业利益为主导的间接主导。这为第三世界回归到各自的本位文化提供了机会。这似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时代,整个亚洲都在经历一个从西化回归到东方特色的反转过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问题不在于如何在东方元素中加入西方元素,而是如何从西方的文化氛围中,重新提炼东方文化的源头。
我们称之为“新东方主义(NEW Orientalism)”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这并不重要,它是一种主张。在《未来来自融化的过去——“新东方主义”艺术观浅见》一书中,作者卢铿先生正式指出:“我们已经依稀看到,东方的审美传统,西方的现代精神加上艺术家的时尚创造,三者正在汇聚成一种似乎不可阻挡的新的文化艺术融化模式。东方人渴望在其中寻找熟悉的陌生,西方人则试图在其中发现久违的神秘。”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新东方主义”的三个核心要素:东方的审美传统、西方的现代精神、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新东方主义”的核心思想。
三、浅谈“新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东方美
古典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在整个文化大熔炉的建造过程中,产生过慷慨激昂的赞歌,也产生过婉约如流水的音乐,那细腻的营造法则包含在一个大整体的流动中,充满对自然、物质、生死、寂灭世界的体悟,重构着一个独一无二的诗人世界+他们所向往的灵气空盈,万事皆融合着完美的法则,产生了古典世界的想象力与澎湃的情感。
1.中国人始终向往高尚的情操,忠义守节,对人格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反映在了表达情感的艺术上、传达仪态的衣着上、以及礼仪规范上。《卧虎藏龙》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美感。
2.中国文化讲求“形”的极致,这是一种程式化美学。例如京剧,它经过几百年的演化,饱含了中国数千年的美学涵养,与观众达成某种默契,混合了民间与宫廷的共同审美。“形”蕴涵着技艺的纯熟,呈现出历练与雍容雅意的态度。叶锦添在设计《楼兰女》时,配合京剧的台步和唱腔,从动作与衣服间的默契寻找新的表达方法。
3.中国文化追求“神”,“神”是指意境和神韵。中国画的渐渐成熟,就是对“形似”到“神似”的自觉转化。有了“形”就必须为之注入一种气息,其间意识流动,那出乎形外而存在的神韵令观者心灵震动,产生共鸣。传神是顾恺之的《画论》里最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中国艺术之本。叶锦添的造型设计沿用了一个中国的美学范例——以形取神,在电影里,他不断地引发演员的各种未知可能性,发现其内在的特质,塑造出一些景象,再衔接戏中人物的形象,抓住每个人物的性格与特征,创造出拥有神气饱满的形象,并由这个物象联想到另一个物象,将其自身的思想感情迁移到对象中,与对象融合,通过设计师自己对对象的深刻认识,运用情感与想象,产生出作品的独创性与典型性。
4.关于“意象”。东方艺术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心灵映射万象,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渗透,产生渊然而深的意境,把客观景象当成是自我主观情思的寄托,所以山水成了文人墨客书写情思的媒介。
5.“诗意”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层次。诗的意象产生的韵味是古典美的极致,推动着古典美学的程序化发展,使之产生一种古典美学规范。五代南唐赵干的《江行初雪图》意境悠远,涓涓细流与飘动的芦苇,描绘着那种平凡生活的历练,从静止中流动着的黑色与线条,可以看出生命澎湃的热情,在初雪冰凉的河水中,渔夫为了生活辛勤地劳动,他们散落在河边,默默工作,那种美感包容着对世界深刻的理解,此作品的意境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6.独特的线性美学。中国书画是线性美的极致,伟大的书法家通常在人格方面也非常高尚,“见字如见人”,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书法的线条,将追求人生境界的形式体现在其中,东晋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这种境界的极致展示,奔放的气韵在他的字里行间进发,书法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乇羲之提出的“永字八法”成就了书法的美感规范。另一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线条细而匀,无方折,圆而力,犹如春蚕吐丝,他的画法被称为“骨法用笔”,“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这意味着用笔的轻重、缓急、曲直要看所画对象在画家心目中的细微反映,画者应通过细心体会去努力表现不同的对象。叶锦添在设计古装的时候,对那种古典神韵的描绘往往超过对真实历史的描摹,形式已归于次要,重要的是追求灵动的气韵而非细节,只有细致掌握线条的品味才能牵涉创作者的心路。另外,中国的章回小说和戏剧的剧本结构(如:京戏里的折子戏)都可以拆散、重组,这也体现了线性发展。
7.“重复”——中国的美学精神贵在流动,注重过程,重重复复,连绵不断,没有确切的开始与结束,这成为一种强烈的民族特色。例如:建筑上的瓦当图案,可以不断的重复,也可以单独拿来欣赏。叶锦添在进行电影场景设计时,尝试变化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的节奏、大小与方向,在各种细节变化中找寻新的美学形象。斗拱在不同的组合当中呈现出各种超乎想象的视觉形象,这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8.“和”——中国的道教有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世间万象皆产生一种互动的平衡,而“和”是这种运动转换的最高境界。叶锦添在创作舞台剧《楼兰女》的时候,尝试采用了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以传统京剧为母体,延伸西方的巴洛克风格。前卫歌德、意大利的威尼斯面具舞者和日本古典传统的文乐剧人偶,并渗入了现代前卫舞蹈形象,这些元素的“和”,成为体积庞大的文化复合体,这种拼贴打破了传统既有文化的形象,又饱含了各种文化的参与。“和”也包含一种物质的再创造,在不同时代人的心中引发新的印象。
9.中国色彩注重使用“红”与“黑”。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朱红与青色经常出现,这就是所谓的“丹青”,这两种颜色能产生古朴、雄壮、优雅的氛围。中国的色彩系列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包含少数民族艺术),文人艺术讲求的是和谐、朴实;而民间艺术大多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今天,大众已经习惯了西方庞大与整体的感官经验以及丰富又和谐的色彩配置,中国传统色彩在现实中不断的失真,然而要从欧洲奢华和谐的典雅韵味中回归到中国的色彩中央并不容易,中国色彩仍然在一种夸张与戏剧性的论述下,陷入边缘状态,无法进入现代主流。曾几何时,中国的色彩在艺术家与诗人的努力下创造出富有品味与精神性的文化内涵,墨色浓淡意味着人内在变化的涵度,它的美不在搭配,而在于浑然天成,推崇自然与人心的直觉:而叶锦添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设计《卧虎藏龙》的用色时,大量使用了中国文人画的色彩,抽离了北京原本厚重的色彩元素,更接近宋代的简朴素雅,强调类似于宋瓷的青白氛围,营造出一种特属中国、超脱自然的人文情怀。
10.“留白”,在中国的艺术中,想象空间主要存在于“留白”之中。中国画的“留白”不断变动既定意识,否定了追求结果的完美,退回到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放弃对结果的执迷,荡漾于虚实之间,那种“缺憾”,也是想象的出口。
四、寻找中国当代设计的突破口
在国际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常造成某些误解。日本因为特有的民族性格,他们的文化强烈而统一,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所以很早将自己的文化特色介绍到全世界,又处处维护本民族的特色,以至于在西方人眼中,唐代美学被看成是日本的,清式才是中国的,这显然是对中国文化的片面归纳,中国那些富有历史价值的各朝各代的文化风貌似乎在这种误解中渐渐迷失。
反思中国当代设计,我们好像还没有完全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迷失了一种恒久的归属感。
当代中国设计师一大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严谨地追随历史实证所产生的文化效果,重新认识从前,回归到中国文比最豪迈活跃的时代。我们的设计语言必须要有一种真实、博大的文化观来支撑。“保存传统的唯一途径是:找到一种可以连接古今的心境,而不断将其翻新”(叶锦添),而“新东疗主义”在尊重传统文化和本土的艺术基础上既突破又创新;“新东方主义”因深厚的东方文明和文化基础拥有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新东方主义”以扬弃的哲学态度尊重古典艺术;“新东方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本土艺术以及西方谷古典和现代艺术融为一体而绝不显唐突;“新东方主义”为艺术家们打开了持续创新的无限时空;“新东方主义”将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从输入到输出的重要源泉。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