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1-10-07 15:4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中国期刊库
分享到: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思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时代赋予的主题,是人们对经济活动深入认识的产物,其不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也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转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说,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的转型不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且对经济运行活动的健康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因为“经济增长就是给居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多的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而这种生产能力的增长所依靠的是技术的进步,以及这种进步所要求的制度上的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1] 
  一、以“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基本规律 
  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强调的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2] ,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概念。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是一种手段,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使社会结构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结果,才是目的,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但有了经济的增长却不一定有经济的发展,甚至出现高增长下的“有增长无发展”和“增长不可持续”等问题,可见二者之间并不是作为必然条件而存在的。 
  既然经济发展会对诸多领域产生影响,那其就具有了不同于经济增长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发展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而不是一味地单纯地增长,因为“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经济增长可以在不产生任何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实现,那么人人都会完全赞成”[2],但事实却是这种主要依靠GDP增长、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却是生态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了时代的要求。当然这样论述也并非对我们曾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的指责,而是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发展的方式,而不能再一味地遵循以前的增长方式,因为“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它(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Meadows)教授等在《增长的极限》中也曾警告世人:受资源约束,增长是有极限的。
  不容否认,改革开放后我们采取的以满足内需、保证人们生活水平、摆脱短缺经济作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生产资源和劳动力更大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流动,并加以组合利用,突出中国的资源及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转为现实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国富民不富,消耗资源大、收益小,价格低,结构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等等,如果再不转变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那我们就会陷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态,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无发展的增长”(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3]。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更加优化,所以凡是“增长速度很快而且没有重大失衡的国家(像日本和德国)因其居民享有不断上升的高生活水平而受人羡慕” [4],增长速度快而又没有重大失衡的状态可以说当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方式,不过,由于经济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培养优秀产业结构需要一定周期,所以建立起完全适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转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子孙后代未来发展资源有充分保障的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环境不断改良和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的发展轨道上来。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心在于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并不是就增长问题而解决增长问题,从经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是一种根本性转变,是从根本上扭转“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的原有发展理念,可以说这种转变不单单是淡化了对GDP增长的认识,而是标志着中国经济策略重心的改变,标志着科学发展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如果说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那经济发展方式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重在发展的科学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必须符合规律,如当资源成为稀缺时,人类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提倡和鼓励“创新”也就成为实施科学发展的路径之一。“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如果“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6],从一定层面来说,这就是一种实施科学发展的表现。从生产力理论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运行方式,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新跨越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最终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来看,确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增进公众福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综合性发展,“因为现实个人所具有的人类性、社会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发展将使个人和人类社会达到内在统一”[7],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来实施和推动,如果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那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很可能就仅成为一种理论语言,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符合人本身要求的模式,而且也是人类实现自我诉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研究思路和从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到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转变的一般趋势,注重从更广阔的视野强调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在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内涵体系上下工夫,使之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8] ,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所以即使有了良好起步,有时也有可能猝然而止,“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持续下去,也不一定会沿着事先确定的道路前进”[9],其关键还是要看发展方式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能够可持续的,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数量的改善、效益的提高和能源的节约,不仅能够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能够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富有可持续的内涵,那其科学性也就不容质疑。 
 三、小结 
  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现实的物质基础和人类对于经济活动的认识,人类只要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约束过分的经济活动,“慎重选择、制定发展模式,在生产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在消费部门改变消费模式,达到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2] ,在发展中求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就可以使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就可以实现不仅有数量增加,更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以及效益、环保、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改善等一系列的目标。 
  可以说,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的转变见证了中国的进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以经济增长方式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视野由关注从单一要素结构投入、结构变化拓展到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三条主线,从而有利于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推动经济增长转变。”[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实际上就为我们探索科学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所以我们不但要把目光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而且还要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环境上,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途径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碧云.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38. 
  [2]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27-138. 
  [3][英]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16. 
  [4][美]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5:130.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3. 
  [7]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8. 
  [8]唐龙.再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探索,2009,(1). 
  [9][美]马尔科姆.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57. 
  [10]马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G]//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7-1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