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11 15:2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易彪
分享到:

 

  摘要:近十年来,网络平台建设与发展成效显著,对推动学生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平台建设在观念、资金、资源、技术、机制及上网学习等方面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行资源建设与不断更新相结合,平台建设与技术提升相结合,特色资源与学生需要相结合,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施长效机制,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和学生“大面积”共享。

  关键词:课程资源;网络平台;长效机制;辅助教学;学生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267-03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网络平台(简称网络平台)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什么是课程网络平台呢?简言之,就是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的硬件设施、设备及软件系统。从2003年起至今,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据不完全统计,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设了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二万多门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其相应的网络平台,加上地方是四万门之多,可谓成绩显著。这些平台显现了课堂教学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一是网络平台拓宽了教学渠道,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了远程自主学习。二是网络平台丰富的知识量,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共享。三是形式多样的上网学习,增强了吸引力,提高了学习效果。四是网络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不断探索课堂与平台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五是网络平台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课程网络平台的广泛建立和使用,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直接影响资源共享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网络平台经粗略统计,除“爱课程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网站”、“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和一些985、211大学的课程平台比较规范先进外,其余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建设、平台技术、网站投入、平台维护管理、资源开放与学生共享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1.1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的问题

  1.1.1网络平台资源建设不足,开放性低,个性化差,更新率低

  根据教育部课程平台资源建设标准和要求,平台资源必须提供相应的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特色资源(实践资源),满足资源开放和学生共享。事实上,绝大多数学校“基本资源”充足,但千篇一律(陈旧、单一,很多是教材的翻版);“拓展资源”虽有,但量少质弱,开放性低,缺少特色资源(个性化资源)和“虚拟”实践资源。这就造成平台资源缺乏吸引力,加之资源少,更新率低,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上网学习共享。

  1.1.2网络平台技术交互性、监控性、自定义差,智能化低

  很多学校所建网络平台“千人一面”,以学校主页为依托搭建,网络信息呈现以静态为主,缺少“资源共享、个性化展示、网络辅助教学”三大功能。在资源共享上不能提供多元化、立体化资源模板,没有共享权限设置和资源检索工具;在个性化展示上,以2D网络平台为主,平台界面、栏目、背景、封面、内页、标签等自定义差;在网络辅助教学上,不能完整提供“公告、作业、讨论、答疑、自测、交流、考试”等七大功能互动模块;平台建设及软件选择智能化低。

  1.1.3网络平台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度大,可控性不强,点击率低

  课堂教学教方具有强制性、目的性,学方具有被动性、依赖性等特点。在“另一时空”网络平台里:一是学生学习普遍自觉性较差;二是远程学习,目的性不强,他律性低,自由度大;三是一部分学生缺乏上网知识,平台操作力不从心;四是网络平台智能化低,没有平台跟踪监控记录技术。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可控性不强,不想上网或无法上网,点击率低,平台闲置,不能实现“大面积共享”。

  1.1.4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平台辅助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平台和课堂能否恰当结合?直接影响平台辅助作用的发挥。从实际情况看:其一,教师不太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方法较慢,二者结合较少。即便有为者,也是无所适从。其二,许多课程资源建设滞后,还没有将课程资源真正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平台资源粗糙稀缺,课堂无法利用。其三,平台与课堂结合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找到各门课程普遍适应的较好模式,无法借鉴和推广,平台资源利用率低。其四,很多平台智能化低,缺少交互功能模块。无法承载和运行教学资源,无法展开讨论、答疑、实验、自测和考试,难以完成课堂延伸的部分任务。由于上述情况的直接影响,导致平台与课堂结合不够,平台辅助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无法共享。

  1.1.5网络平台重前期申报,轻后期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多数学校为了申报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前期申报、前期投入、前期建设,迎接评检;一旦申报成功,轻后期投入、后期建设,平台资源疏于建设、管理和更新,重形式主义,轻内涵建设,有极强的功利性。缺少《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申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缺乏课程网络平台资金投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平台技术革新和运行、管理、维护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1.2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存在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是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成因:一是课程网络平台是新事物,在我国建设发展时间不长,探索研究不够,积累的经验不多,课程建设者对平台建设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本质认识不足,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学校领导者、课程建设者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重视前期申报,轻视后期建设。三是很多学校没有资金和长效机制作保障,对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技术改造和资源更新造成影响,后劲乏力。四是平台资源利用没有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直接影响资源的补充和开放程度。五是学生自觉性不强,自律他律不够。学方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校方没有把“上网学习”列入教学计划;教方没有明确的“上网学习”要求,加之很多平台没有“上网监控记录”功能,导致学习失控。

  2实现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共享的对策

  网络平台资源建设与学生共享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只有根据系统中“观念、资源、技术、团队、资金、机制、管理和学生”等环节出现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药,找到良策,才能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和学生“大面积”共享。

  2.1课程资源建设与不断更新相结合,提高更新率,满足共享

  针对平台基本资源千篇一律,拓展资源量少质弱,开放性低,资源更新率低等问题。第一,把教育部文件执行好。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版)等三个文件中规定的资源和技术标准(目前是较为先进的)办事,打造开放的优质的平台资源,充分满足学生共享。第二,把奖惩机制落实好。要求资源建设者、平台管理者和技术维护者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任务到位,长期做好资源建设、管理、维护和更新工作。工作优劣并与质量考核、评教、绩效工资、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和职称评定挂钩,落实责任制、奖惩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把资源平台建设费保障好。建设费含知识产权转让费、设施设备费、技术更新费和管理费等。这些要列入建设预算,做到有稳定经费,支撑可持续发展。第四,把知识产权问题解决好。为了既可以获得更多的课程资源,又可以防止侵权和法律纠纷。依据《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以下办法:一是课程建设单位(学校)与知识产权者(包括教师)签订一次性转让协议,长期使用资源。二是课程团队内部打破知识封锁,通过适当补偿或无私捐献的办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研究资料),提供给课程建设单位和平台永久使用。这样既可以从国内外,校内外非建设者手中获得优质稀缺资源;也可以从建设者手中获得重要资源。既可以改善基本资源状况,又可以增加拓展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开放。第五,把平台资源建设好。课程建设者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把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转化为平台资源,实现量多质优的建设目标,保障资源持久更新,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和保证共享。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