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客”作为1种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正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从社会学视角对博客现象的特点及其表现、博客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等进行探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博客;现象;社会学内涵
2002年以来,博客(Web Log)作为1种新兴的网络传播交流方式被引入我国。今天,“博客”1词已经被套用到“你吃饭了吗”的句式中;打开百度键入该词,点击搜索项,我们可以发现100,000,000条结果。据新华社2005年12月底的报道,中国内地网民超过1亿,其中的博客大概有近1000万,在校大学生占到不小的比例……不难想象,博客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关联,面对给互联网带来巨大活力的网络博客,本文将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博客”这种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1、博客现象概述
(1)博客的界定
Blog是Web 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2002年由互联网专家方兴东、王俊秀正式将其译为“博客”。在这里,“博客”1词兼具名词性和动词性,作为名词使用时,指“网络日志”这种特殊的个人出版形式,同时也指拥有和创作博客的人(Blogger);作动词时特指通过Blog进行写作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界定“博客”呢?由于博客本身处在1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对博客的定义: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旧媒体→新媒体→互媒体(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摩);Blog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佩姬·努南);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方兴东);博客是用文字进行对话的网上咖啡厅(《博客手册》);网上写作的1种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时间倒序排列的文挡组成的栏目,两侧通常还可以有补充材料,频繁更新,1般大量使用链接……笔者认为,应该在众多对“博客”的理解中掌握其实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以日志体形式记录并按文本发布时间倒序排列,且内容不拘1格,时常更新,信息流动即时。(2)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注重交流与互动,人们可以轻松自如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灵感想法、学术研究、新闻时评等等与朋友、同事、网友分享。网友也可以留言的形式进行延时性的双向交流。(3)以“超链接”为主要特点,充分利用超链接,以拓展文章的内容、实现与别人的联系、达到知识的共享。
(2)博客的表现形式
随着博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其中,因为任何1个网民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自由挥写。博客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除了普通大众,更多专业人士、文化名流、工商业精英、明星、政治领袖都拥有了Blog,自由的形态让博客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根据《全球中文博客发展报告》显示:77%的博客用户认为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1个很好的方式”,而“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1些资源”,“与其他博客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支持”这类与人际沟通高度相关的功能的选择者分别为54%、48%、44%。[1]下面以1些博客为例,可以让读者对博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更直观的感受。
个案1:从小就有写日记习惯的小秦,进入大学后,选择用Blog的方式记录下生活中有感触的人和事,“博客对我来说就是个人记录本,不时更新和查看,现在如果打印出来,会是1本厚厚的生活备忘录。”
个案2:小邓是中文专业的高材生,他将自己平时创作的散文、小说都放到自己的博客上,同时,他也会转载1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作品,用“自娱自乐”来形容他对待博客的态度再合适不过。因为他既不在乎浏览量的多少,也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好坏。
个案三:博客萨利姆·帕克斯,他从2002年9月开始1直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每天都有成天上万的人在互联网上浏览他的博客。因为那儿记载着战火之下、围城之中的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
个案四:2006年1月13日和16日,浙江省政协委员肖锋和浙江省人大代表张群英分别开出“两会”博客,内容除提案外,还记录了他们眼中的两会进程、亮点和自己的心声。人们认为高官博客将推动政治文明进程。
个案五:2006年2月13日,徐静蕾的博客冲破1000万点击量大关,徐静蕾成为了中国名人博客第1人,网民被她的真实、自然所打动。自此,“老徐的博客”成了她的第2张名片。
2、博客现象的社会学内涵
博客进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中博客数量会以几何级数增长?作为1种社会现象,我们应当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这1随着网络社会化而来的网络新生事物,因而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它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社会的虚拟社区
网络自从出现以来,人与人的沟通就较少有社会性的接触,这对人类来说是1个全新的生活体验。因为在真实社会中,每1个个体都会拥有多个身份,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人们必须不断地交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这些场景的特殊要求。但在网络上,由于交往的间接性(不是面对面地交往)和匿名性(接受信息方不知道发送信息方的真实和全面的情况),网民1般都是以虚拟角色进行交往。而对于博客来说,虽然它仍然是1种基于虚拟互联网络的交流工具,但是个体在使用时,却越来越多地将现实中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及社会影响力带入这种虚拟的沟通中,使得互联网上的虚拟交流越来越趋向于现实,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找回了自己的位置感。
在博客世界中,交流互动和知识共享是其内在的精神。博客在网站中是主角,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知识,而博客与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多重相互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才能够分享其他人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拥有相同的兴趣、喜好和经验的人,或是学有专精的专业人士,通过博客的社会联系,他们之间就形成了1个个存在于网络之间的虚拟社区。网民们可以沟通思想、寻找和自己价值道德观相同的“志同道合”者,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心态更接近于“本我”,也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并展示其才华。在这个意义上结合在1起的博客群体,在社会学范畴上不仅算是初级群体,还属于趣缘群体。
(2)介于个人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电子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这个概念源于古代希腊雅典时代的城邦精神,其理念强调的是公民每日可以任意在市集上自由地发表言论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根据这个古典的理念,社会私人的领域与公共领域原是不区分的,政治经常被理解为社会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事务之1。公共领域因此是“1个在公共空间的实现,在这个空间中无数的观点同时出现,并在其过程中产生1个共同的意见”。近代以来自由社会的公共领域,根据哈贝马斯的考察,最早源自启蒙时期“布尔乔亚”式的公共领域,表现在沙龙政治及报业上,其公共参与的特征为同时性、自发性、所有议题可能性及不排除性,公共领域的实践因此是当代民主社会体制重要的基石。但因它逐渐腐蚀在大众传媒的操纵支配下,哈贝马斯因此呼吁重建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博客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媒体,是1种新媒介,它的即时性和高度自由性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它的内容既可以是纯个人化的,也可以是公共的;传播的形式既可以是私人的,又可以是开放的;他人可自由浏览、链接和评论。我们可以说博客就是开放的私人房间,是私人空间的公共化。而博客对构建公共领域的意义在于,它拓展了个人介入公共领域的渠道,大大降低了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延伸的难度。
按照哈贝马斯的设想,良好的沟通行动是在没有内外制约之下达至相互理解的沟通。理想的沟通情境主要包含三点:(1)每个有能力说话和行动的人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2)每个人都可以质疑任何主张,提出新的主张,表达其态度、欲望、需求及偏好;(3)不可借由内部或外部的强制力阻止参与者说话的权利。由于现实的种种条件,人们的言论总是受到种种的限制,网络博客的出现,使人们表达的自由达到了新的高度。1些当代前沿专家学者在博客网站中写自己的专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品,而普通民众也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打破了以往精英文化1统天下的局面,任何人在博客中都较少受外力的干扰,沟通更加自由。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或“理想的沟通情境”是理想化的交往形式,也就是说,我们所分析的博客场域中的沟通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哈贝马斯的沟通模式,但相对于现实,1个真正的公共领域好像在网络空间中才更容易出现。 (三)人的后台行为前台化
博客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日志突破了个人的范围,得以广泛地传播。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后台行为的前台化。戈夫曼运用戏剧舞台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他将社会机构比做1个舞台,认为人们都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在登台表演。以特定表演为参照点,戈夫曼将做出表演的场所称为“前台区域”(又称前台),与之相对的场所则称为“后台区域”(又称后台)。在前台区域中,个人表演是以1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的发生作用,为那些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这部分是可以被观众看到,并且使观众从中能获得1定意义。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表演者可以不必像在前台那样关注自身形象及其布景的限制,表演者的行为是自然与放松的。在戈夫曼看来,前台与后台的区域划分具有相对性,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转化的前提则是“表演者对自己所面对的互动对象的情景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日志从来都是1种后台行为,是自己在后台区域的自然表演,表演者和观众都是自己。在博客日志中,如果知道所写的内容将被另1个人看到,那么,读者的无形在场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写作者的心态。博客由于并不完全知晓读者的身份,不必担心过多的隐私被泄露出去,在表述及设置场景语境时往往故意地掩饰或者直接隐去他们认为有必要保护的信息。同时,为了迎合读者、保护自身及个人表演欲望的需要,1些博客在写日志时就混合了表演性质和独白性质。这种似实似虚的场景已经吸引了众多对作者本人感兴趣的读者,满足了他们对博客“前台表演”全程监视及“后台生活”不断窥视的心理,这也更将个人的后台行为推向了表演的前台。
三、对网络“博客”现象的几点思考
(1)言论自由不能没有限制
2005年9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先生发现在某私人博客上自己被指名道姓辱骂。陈先生多次与博客网联系,却被告知该文章没有涉及反动、色情内容,不能删除。陈于同年10月1纸诉状将博客网告上法庭,“中国博客第1案”浮出水面。方便快捷、自由的信息发布形式,使博客们畅所欲言,但有话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呢?由于博客写下的东西纷繁芜杂,这就会对参与其中的群体产生影响,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影响,与其持有1样的观点,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参与博客人群有很大1部分是青少年,他们还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之中,博客发布的不良言论容易引起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青少年在博客上想说就说,这种对博客的心理依赖容易导致他们的现实感缺失。我们更应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博客。
(2)自我意识导致“文化失衡”
博客强烈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销意识,常常导致博客世界中“文化失衡”。这里所提到的“文化失衡”,主要是指博客写作中出现文化观念混乱,自相矛盾甚至冲击传统道德观念的情况。由于是在虚拟空间中相互交流,面对匿名的其他个体,作者位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因而引发了他们比较强烈的自我表达、表演意识。同时,在互联网强大的商业价值引诱下,许多博客自我推销的意识变得非常突出。他们迎合大众读者的喜好,强调自己的特别之处,以便于能在各种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往往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如极端的思想、极端的表达方式、极端的写作手法,这就导致了博客文化的混乱。
博客世界中的文化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故意与主流思想对着干,用极端的观点来表明自己的独树1帜,发表1些故作特立独行的言论。例如,在1些博客上,博客作者往往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或某些正统人物的看法发表尖刻的言论;2是对暴力、色情等违反传统道德的观念持有赞赏甚至积极参与的倾向。1些博客为了吸引眼球,引起轰动,采取1些特殊方法,如放置1些性感裸露照片、色情暴力描写。如何使博客文化沿着健康的轨迹成长,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相关制度缺失
各式各样的博客书写造就了新闻和广泛阅读,除了描写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还可能沾染着他人的隐私。靠着揭露别人的隐私而博得点击率和人气的博客不占少数。1998年的德拉吉,他正是在自己的博客上第1个公开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案的人,于是1夜之间,德拉吉的网站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媒体,其访问量剧增,这也让世界第1次真正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
随着博客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言语攻击、涉黄和暴力图片传播、隐私侵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博客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对于任何1个新事物,完善、合理的制度是其快速、安全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这对于博客而言也很重要。虽然博客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可以借用互联网信息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毕竟有其特殊性。从信息发布、管理到信息版权,从单个博客到群体博客、企业博客,从纯粹博客到博客广告、博客经营,1切都需要明确的管理制度,但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制度的跟进和到位。
(四)博客的自我规范和管理建议
1.个人道德的自我规范。权威人士方兴东认为:博客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倾向于通过自律的方式加以解决。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和冲击的网络虚拟空间中,笔者认为,在博客文化中需要社会责任伦理,开放和自由固然是博客的精神和魅力所在,但任何1个负责任的网民都应该认识到他是在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发表他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他必须对读者和社会承担其责任和义务,也必须遵守1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也正因为这样,博客文化中的伦理基础应该是道德的自我规范和自律自爱。全社会应大力推广博客自律规范的宣传,以及对博客需要承担的现实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进行多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使得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深入博客写作,让博客写作建立应用的自我规范。
2.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加快立法的进程。博客网站终将会利用博客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对于博客服务提供商而言,对博客相关内容的监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大博客服务提供商应该做出自我规范,并制定出1整套行业自我约束机制。早在2005年11月,美国国会就对博客立案进行了辩论,旨在加强联邦法令对博客的约束,最终博客法案因为没有获得国会参众两院三分之2的多数支持而流产。我国目前对博客管理制度上还很不完善,不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要求,随着博客带来日益增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加快有关专门管理博客的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博客良性、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阳。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J]。新闻记者,2006,(3)。
[2]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4]黄鹏。网络个人传播典型:博客研究[J]。2006,(5).
[5]詹新慧。博客热的冷思考[J]。传媒,2006,(2).
[6]王冰。自媒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