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退役飞机逆向物流的发展(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20 11:0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武博
分享到:

 


  4.进行拆解,并对拆解后的各部件进行分类,确定其流向。对于轮胎,判断橡胶能否被直接利用或者再加工使用。对于机体(包括机翼、机身、机头等),飞机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首先要判断相关零部件能否通过适航审定,从新回到飞机制造领域或充当航材储备,倘若达不到标准,便对其进行合金材料的回收,不可回收的金属便进行回炉炼钢。

  (二)退役飞机逆向物流运营模式

  根据国内外飞机逆向物流业分析来看,其运营模式有四种,即政府主导型、航空公司主导型、飞机制造厂商主导型、第三专业机构主导型。

  1.政府主导模式,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航空航天维护与再生中心”,从事退役飞机的维护及拆解工作,战时启用具备飞行功能的飞机。

  2.航空公司主导模式,如国航股份有限公司和GATELESIS公司(简称“GAT”)共同组建北京集安航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航空资产管理,包括拆解业务。航空公司通常方式是同专业的飞机拆解公司进行合作。

  3.飞机制造厂商主导模式,如空客公司主导成立了“飞机机队再利用协会”(AFRA),波音公司虽然不直接参与回收过程,但为AFRA成员企业提供相应技术支持[7]。2008年,波音公司就将其研发预算的75%、大约28亿美元投入开发用于减少对环境危害的创新技术,以增加从飞机上回收的材料数量[8]。

  4.第三方专业机构主导模式,如欧洲唯一取得了飞机拆解ISO14000质量管理标准认证的是瓦莱尔航空集团下属的巴坦航空回收公司。未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利润空间的提升,将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

  三、中国发展退役飞机逆向物流的建议

  国外民用航空起步较早,退役飞机的逆向物流发展相对较快。而中国退役飞机的逆向物流尚处在起步阶段,技术积累薄弱,市场欠成熟,应进一步充分认识意义、技术标准及与环境的协调等问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退役飞机逆向物流的意义

  除了经济意义外,发展退役飞机逆向物流在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退役飞机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具有高机密性质,在飞机拆解过程中可以进行控制[9]。一个国家不仅可以造飞机,还必须要精通如何拆解飞机,这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民航业的节能减排,不能仅仅局限在整个飞机飞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要关注飞机制造时生产各种零部件的碳排放。飞机拆解之后,将有价值的零部件通过严格的检查,再次回归到飞机制造之中去,无形中也是一种间接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二)“过程+目标”制定严格的技术操作标准

  飞机拆解对技术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虽然各飞机拆解企业都已有各自的拆解标准,但鉴于飞机拆解对技术的高要求性,中国起步较晚,要想产业化,必须针对中国现状,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一套更为严格的、普遍适用的标准。此外,由于民用航空安全性的要求,二手零部件的可靠性要求也同样要高于普通质量控制要求,对二手零部件进行严格的适航审查,并做到有源可溯。

  (三)科学选址以求降低处理影响

  飞机拆解过程中,会有一些高放射性物质,应当加以充分的回收,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还有就是对于飞机拆解时的噪音污染问题,对于飞机拆解中心的选址上要进行科学判断。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