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培养农村中职学生的合作能力浅谈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6 17: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谢德志
分享到:

 

  摘要:农村中职学生合作能力的高低是中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基本尺度,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大训练力度,让他们得到扎实全面系统的训练,切实获得进入职场所要求的会倾听、会表达、会沟通、会参与、会包容、会配合、会协调、会共赢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农村中职生合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01

  能合作、善合作是人类文明能够延续、发展、超越的源动力,“天时、地利、人和”是这种能力的最佳时态,“善假于物”让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得以观“天下之奇伟瑰怪”……在数字地球、数字人生的今天,我们不可能不合作了,合作共赢是人生的基本形态。

  不可否认,农村中职学生他们在学业基本功方面与普高学生有较大的差距,他们在学业发展上或将受到障碍,可能造成他们人生发展的先天不足,虽然他们或许可能凭一技养身,但这一技如何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还真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把握得了的,这首先需要他们有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愿望和能力,亦即合作精神和能力。如此,为保障教育公平,加强对农村中职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就成了农村中职教育的基本点,突出了这一点,就让他们的人生职场有了更重的筹码,赢得与普高生相同的话语权。农村中职学生可以享受国家财政资助,于是农村家庭较穷的学生大多被送入职校:这些家庭中,有单亲家庭,有父母是残疾的或父母疾病缠身的……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学生,他们很懂事,独立能力强,但由于家庭穷,常产生自卑心理,自我孤立,自我封闭,没有合作意识——这是农村中职生基本情况之一,为方便,我们称之为A型;由于种种原因,进入职高之前,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的学生,中职高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他们可能积习难改,他们倒是有些呼朋引伴的能力,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培养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这是农村中职生的另一存在形态,我们称之为B型。面对这两种情形,农村中职学校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养成合作精神、形成合作能力呢?

  1引导农村中职学生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培育与人合作的愿望

  参与是合作的第一步,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合作,有效的参与是高效合作的基础。A型学生喜欢独行,他们是缺乏参与热情的,B型学生,他们可能在习性的引导下凑热闹,但他们只有三分的热度。因此,从本质上讲,他们都不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引导他们积极有效参与,要做好六个字——“激趣、定性、有序”。“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积极有效参与。“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要营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教学的自然环境和教学的社会环境,这里的教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指物化的校园与非物化的校园氛围,包括学风、教风、校风、课堂及课堂组织形态等。学校在对这些环境的营造中,要时时处处让学生产生参与的冲动。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是把握好我们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全力以赴地持之以恒地开展自主学习,只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才可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演绎者和推动力。此时,教师要恪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本分,否则学生就容易“被自主”,课堂热热闹闹、内心冷冷清清的排场式自主学习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参与愿望的。“定性”就是引导学生持续有效参与。“定性”是意志的行为结果,只有强有力的意志力才能保障学生持续参与而不管在参与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有多大。因此定性的培养就是意志的磨练。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或许比“激趣”更难。对A型学生来说,困难在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树立自信心;对于B型学生来说,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学生内在意志努力,也需要老师、班集体、学校等诸因素的外在意志的努力,大家都要有一颗爱心,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坚持。学生其实也在这种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力量。“有序”是有效参与的保证,参与不是拔萝卜比赛,七手八脚各拽各的,它是一个有序的推进序列,极讲究分工与配合,极注重全局与局部、团体与个体的协调。对学生进行参与的有序性训练,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高屋建瓴运筹在胸。

  2引导农村中职学生学会分享,在广泛分享中增进与人合作的意识

  合作是团队集体的目的行为,在实现这个目的过程中,团队的凝聚力也将随着合作的深入展开而愈益强大起来,其原因当然是团队成员往往愈益清楚地看到团队目的达成的曙光,成功的喜悦激励着成员为之继续努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团队凝聚力其实是合作主体在分享自己的努力成果时所形成的气场。因此分享是合作高效开展的原动力。引导农村中职学生学会分享,在广泛分享中增进与人合作的意识,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引导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集体和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为集体的进步而高兴,为别人的进步而喜悦。当你送给别人玫瑰时,你手中能不留有余香?别人满脸堆笑时,你的心情还会不快乐么?一个互相欣赏的集体还不能形成集体的合力么?很难设想一个互相隔膜的集体能产生合作的智慧之光……因此,从某个意义上,分享就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互扬长避短……一是引导学生以一种约束的心态参与活动,对集体的进步有用的,我们就拿出来分享,对集体的进步无益的,我们就要学会约束自己,千万不要为获得分享的快感而一味表现,那就成了为分享而制造分享了,对合作有害。所以分享应是一种真诚的欣赏,而不是为面子而作秀,网络为中职学生作秀提供了机会与空间,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要把虚拟中的作秀带进职场中的合作,那样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形成阻挠。

  3引导农村中职生学会沟通,在多方交流中形成与人合作的技巧

  能开展有效合作的基本素养是交往,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连正常交往都缺乏勇气或诚心的人能与别人合作。前述的A型学生,他们被自卑所困扰,常常自忧自怜,拒绝向别人诉说也拒绝别人的诉求,由不想与别人沟通导致不能与别人沟通,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受挫于自己的心魔。前述的B型学生,他们倒是乐于交流沟通,但他们往往只顾自己说的痛快,不管别人听得别扭了,因而其交流沟通的信息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较差,难以完成合作团体的目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对农村中职学生的沟通技能训练。首先是让他们有激情、有耐心学会倾听。《哈佛人力资源与管理》认为倾听技巧是“由4个个体技巧所组成,分别是鼓励、询问、反应与复述。①鼓励:促进对方表达的意愿。②询问:以探索方式获得更多对方的信息资料。③反应:告诉对方你在听,同时确定完全了解对方的意思。④复述:用于讨论结束时,确定没有误解对方的意思。”我们由此明白了倾听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这是需要听者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其中,否则不是对牛弹琴就是刮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了。因此,我们的平时训练要特别注意在话题题材的选取上要花一定功夫,要新鲜脱俗的不要陈词滥调的,要贴合学生身心需要的,不要穿靴戴帽或隔靴搔痒的,更不要老师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特别要注意随时对听讲效果进行肯定式的评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师生的积极互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焉能不高起来呢。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对学习者耐心的锤炼。有计划、按计划有序开展是耐心训练的关键。制定训练计划时一定要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长期计划要侧重宏观目标的达成,注重调控性,短期目标侧重具体案例的引导,注重可操作性。然后是让他们简明扼要地说。能说会道是现代职场的基本要求。训练他们会说要落实在平时的生活中,长期坚持,一点一滴地做慢功夫,“润物细无声”才会让他们得到切实的培养,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时时处处都在实践着语言、体验着不同表达方式所带来的交际效果,当他们完成了言外功夫的实践积累之后,他们往往就能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了,他们的职场交流沟通技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农村中职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比养成他们一种具体技能还要重要,因为技能是操作性的,灵巧的操作“无他,惟手熟耳”,是可以在其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再努力达到,而合作能力则是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素质的修炼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环境的浸润。因此我们加大培养力度,让每位中职学生想合作、能合作、会合作,在今后的职场生活中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侠.如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J].新课程(中),2011,(3).

  [2]陈云珍.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7).

  [3]高位红.浅谈中职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