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手工课教学思考(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1 14:3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世琴
分享到:

 

  (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需要在欣赏与评价中形成,这是美术工作者的一项职业能力质。手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艺术制作之余,还得学会欣赏美,只有懂得对美的欣赏,才可能去创造更多美的作品。手工课上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手工作品,激发学生手工创作的热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学生审美的过程。欣赏中教师通过分析、评论等活动,逐步教会学生学会评价艺术品的方法,通过实际欣赏与评价活动教会学生去评判手工作品的优劣。

  三、当前美术高职生手工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为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手工课的教育教学功能,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感悟,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手工课程教学地位的认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美术就应该画得棒,而认为手工课是辅助课程,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这给手工课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觉得没有成就感,得不到认同;学生没有积极性,很难认真学习,效果不明显。导致手工课程境地很尴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在思想层面解决认识问题,切实转变手工课认知观念,提高对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才能解决学习思想根源上的问题。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要根本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或过分注重操作的做法。过去在手工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处理理论与运用的关系,无论是过于强调理论还是忽略理论,还是只讲操作都是不合理的。其次要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使之由要我学习转变到我要学习的状态,学习角色不转变,手工课教学很难在教学效果上有大的改观。

  (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强课程生动性

  教师通过借助先进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构建”,既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教师是手工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的主体性知识构建是教学的中心,其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材料、工具,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体验手工学习的妙趣。

  (四)密切课程与生活的关联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实用性是美术高职手工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手工课就失去了开设和存在的基本价值,要体现实用就必须做到手工课教学的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在传统的手工课教授过程中,存在教师的教学内容死板,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式单一,不太实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不会高。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紧密联系生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在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方桂.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的创新教学[J].艺术科技,2013(6)

  [2]姜宁.浅谈我国的高职美术教学的问题和现状[J].青年文学家,2013(7)

  [3]刘芳.浅谈现代手工教育的功能[J].2001(1)

  [4]徐绍田.“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2003(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