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充分关注学情,构建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0 17:1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苏安庆
分享到:

 

  “儿童本位观”是指我们必须从儿童作为人的整体生命出发,把儿童理解为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尊重儿童的人格、不以成人的理想预设去驯化儿童,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儿童对话。“学情”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情感等现有的程度或状态,是可持续发展和变化的。充分关注学情是构建和谐的儿童本位观的基础,更能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如何关注学情,笔者认为这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并成为动态上升的持续过程。以下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

  一、备课时分析“学情”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要从普通读者的欣赏、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这三个角度,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一)静心阅读,提炼思想

  为师者,应该喜欢阅读,具备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面对一篇篇鲜活、灵动的文字,静心和文字对话,反复吟咏,潜心研读。先是通篇浏览,整体感悟;再是反复阅读文章的精彩之处,细细品味,和文字背后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再次阅读全文时,感悟和认识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同喜同悲,提炼作品的主题,揣摩作者的用笔与构思。感动自己,是感动学生的基础,情感才有可能传递,思维才有可能共鸣。

  (二)依据课标,了解学情

  以课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实现目标做好充分的预设。例如在讲授说明文《麋鹿》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麋鹿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获得知识。

  (三)找准切入点,设计教学流程

  1.以“文眼”为切入点。“文眼”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在文中常常能揭示主题、升华意境、涵盖内容。比如《广玉兰》一文中“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升华了意境,是该篇的“文眼”,以此为切入点,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2.以关键词为切入点。以文中关键词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营造情境。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在面对课文中所存在众多的语言点,如何去抓住其中一个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例如在讲授《师恩难忘》时,以课文中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戛然而止”等词语为切入点,营造出了一个大的情境,使学生走进了田老师的课堂,聆听令人难忘的故事。

  3、以文本语言的“空白点”为切入点。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有“柳岸花明”之豁然开朗。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本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品出弦外之音,识得个中真谛。

  二、课堂教学中关注“学情”

  理想的阅读教学应大气、简约、实在。它既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感情相互碰撞、相互感染的一个磁场,又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的平台,让学生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知识与能力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大语文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出大的语文学习空间,把学习的时间和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有新的收获。师生一起为了既定的目标,互相促进,实现了“教”和“学”的和谐共振。

  这也是我们正在实践的“先学后导,问题引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积极倡导的。无论是低年级的意义识字,还是中高年级的阅读感悟,我们的课堂学习都应该建构在从整体感知出发,到局部品读理解,到总结提升,延续拓展的渐进流程上,既尊重学生的喜好,也遵循个性潜能的动态发展;既承认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也相信学生个个都能创新。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满阳光,处处洋溢欢笑,学习成为孩子们的乐事,甚至成为一种快乐的本能,实现了学习自然生态的教育生成的良好态势。

  (一)做对话的中介,创设出读书的氛围

  阅读教学中,关注“学情”的重要体现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和再读书。比如教学《诺贝尔》一文,设计“细细品味文字,你觉得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引领全文,充分阅读,圈划感悟。

  学生在交流时,先让学生读句子,再谈读后的感受。教师顺应学情,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创设语境,或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给学生一个和文本对话的载体,使学生在充分读书、感悟、再次读书后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受到熏陶。朱小曼教授也说:“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成长,只是生命早期的一个阶段,但它要为持续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把学生内在的对学习的热情、对事物的积极参与的那种人格培养起来,比什么都重要。一旦他的积极人格培养起来,他就可以自己千方百计地通过寻找学习的方式,寻找新的知识来实现自己新的学习任务和人生的目标。

  (二)捕捉课堂生成,引领学生探索

  学生是能动的,具有巨大的潜能,课堂中的生成便是学生思维的扩散,好奇心的开始。优秀的教师常善于捕捉到课堂的生成,引领学生积极探索,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这其实是真正关注学生学情的表现。学生想懂得的远比他们已经懂得的重要得多。如《月光启蒙》一文有一难点,即“母亲那甜甜的嗓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出示这一段描写母亲声音美的文字,教师作了预设:“音韵”是指有节奏的动听的声音,这里为什么用“芳香”来写音韵呢?

  (三)用评价语构建师生、文本三者沟通的桥梁

  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闪光点,对学生学习进行适时、妥帖的评价,构建师生、文本三者沟通的桥梁。师生在愉快、融洽的氛围中交流,“教”引导了“学”,“学”促进了“教”。将“评价”融入过渡语或小结语中,使“评价”和“教学”的结合无痕迹。过渡语或小结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对学生的评价融入到过渡语和小结语中,可使教师的评价和教学浑然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变得婉转流畅。

  三、课后总结,反馈“学情”

  一节课的结束,我们应看作另一个语文课堂的开始,总结、反馈便是起点。总结反馈学情可以采用教师总结、学生自评两种方式。教师总结可采用口头方式,对学生的优点及时进行表扬,对问题和不足及时指出来。学生自评可以采用文字和口头两种形式。让学生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和“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学情,构建和谐的儿童本位观,也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终身所追求的,我们期待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把儿童教育与语文课堂的诸多问题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小小的语文课堂中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原本朴实无华的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补的充满智慧的学习舞台。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