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学阶段如何发挥语文早读课之功效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9 16:4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杨燕
分享到:

 

  摘 要: 语文早读课是教学中一个易被忽略的环节,而早读课又有着其独特的功效,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拓展。本文试图从读的内容、读的方式、读的习惯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使中学阶段的语文早读课发挥功效,以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 早读 功效 习惯

  早读,是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熟悉的教学环节,但也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现今语文早读课仍未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很少教师会对语文早读课进行设计规划,而是将其当作工作的负担——早读意味着需要看班,意味着需要更早进入课堂。所以早读课往往都是教师到岗监督、学生有口无心,随手乱翻。这样的早读课对教师、学生都是一种负担。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教师意识到语文早读课之功效,并将其落到实处。

  早读课贯穿小学、中学,必有其独特功效——课堂教学的前奏、补充、拓展,如何使其功效得以发挥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早读之“读”应包含“朗读”与“默读”。朗读是声情并茂的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进一步加深理解,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更主要的是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默读,即不出声的读,是一种较高效率的读的方式,能给学生以自主思考、深入思考的氛围和时间。不同的材料,读的方式也不一样,具体的哪些材料适合朗读,哪些适合默读,这在下文的论述中会涉及。所以,早读是有声和无声的结合。

  一、读什么

  早读课读什么?这需要围绕早读课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作用、补充作用、拓展作用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前奏”材料,即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做准备的材料,即预习材料。

  预习首先是课文的预习。若文章为散文、文言文、诗歌,则其读以“朗读为主”,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前三篇即为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些都应在学习之前,在早读课上熟练朗读,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说到“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膀下,诗成自读,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曾国藩这段话将诗歌朗读之重要性和作用说得明澈;若课文是议论文、说明文,则以“默读为主、朗读为辅”,可选择重要字、词、句,多朗读几遍;若课文是小说(一般中学阶段小说篇幅较长),则先默读,再选取重要段落进行朗读。如必修二中《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则较长,让学生全部朗读多遍是有些吃力的,以默读为主更好,可选取最后两段让学生朗读。

  预习材料还包含作者生平材料、写作背景材料、以及其他可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材料,如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提供之前学过的他的《春》等等。作者生平材料尽量选用传记文章,可结合《传记选读》,如学习《想北平》之前,可先让学生阅读《传记选读》中的《老舍自传》,这样既加强可读性,也使学生对作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更为感性的认识,写作背景材料可贯穿在作者生平中。而这部分材料多用默读形式。而默读的缺陷在于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加强材料的可读性、趣味性,尤为关键。

  “补充”材料,即对学习的课文进行巩固、补充说明的材料。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应试潮流对我们的课堂也有着诸多的限制。所以若教师对课文有一些生发,则可利用早读课。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