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作文指导的原点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3-0046-02
2013年11月6日至8日,笔者有幸观摩并点评了四川省第十四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研讨会的六节习作指导课。张君执教《我们的姓名》,何建华《美丽的秋天·美丽的四季——总分结构片断训练》,余苓洪《修辞的训练》,李明镜《让表情更精彩》,文霞《让人物鲜活灵动——动作描写》,周新韵《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这些课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作文的外功——作文的招式,把作文当作一种纯技术活,以为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技巧、方式、方法,就万事大吉,其实未必。笔者在会上试着以“学生心”进行评课,大胆提出了“学生心,作文指导的原点”这一基本观点。拙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阐述。
一、如何让孩子打开话匣子:情境
第一节课是张君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姓名》,这是每个孩子都有话说的课题,但是并不等于都会说。张老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明白我们的“姓”是祖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我们的“名”饱含着家人深深的爱。适时跟进,张老师让学生猜测沙湾路小学张友红校长的名是怎么来的?好一个“猜猜”,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再加之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猜便精彩纷呈:“爸爸希望他长大后红红火火”、“长大有很多朋友,长大以后很喜庆”、“友是友好,红是幸福,爸爸妈妈希望他对人友好,生活幸福。”课堂奇妙的思维自然流淌,生命自然生长。
由此看来,如何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呢?回答是我们的课堂要开放而有张力。这就需要有开放而有张力的老师,能让每节课真和谐真民主——学生的思维不受拘束,能让每次教学设计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开放而有张力的核心问题——学生的思维能被最大限度激发。思维不受拘束而又能被激发,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这里面肯定会时时迸发智慧的火花。
只有接地气的课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接地气就是教学情境的设置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要接入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
李明镜的《让表情更精彩》,以电影《长江七号》片断导入,让学生观察七仔的各种表情。七仔的各种表情一下子把学生逗乐了,学生也开始七嘴八舌。好的情境能活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李老师又出示了一段有趣对话。它的好不仅仅在于其轻松幽默,还在于这种同学间的摩擦在孩子们中时有发生,与他们可谓息息相关,更能够激发他们表达欲望。李老师也就毫不费力地让学生说出了这段文字哪里有趣,哪里太过单调,并顺势引导学生在提示语中加上丰富的表情。为此李老师分组讨论“老师”与“王小乔”的表情,然后上台表演,引导学生观察表演者的表情,表述观察得到的表情……
李老师并没有出示一大堆有关“表情”的词藻,学生却“情动辞发”,精彩纷呈。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加上人物说话的表情,这段对话就变得妙趣横生了”。李老师进一步“把这段对话加上两种不同性格的老师的表情”让学生品读。李老师没有过多地讲什么是生动,什么是具体,然而学生感受到了描写对话时,加上形象的表情,会让人物栩栩如生。
作文指导不仅要设置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还要密切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心理。这样才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何建华老师执教的《美丽的秋天·美丽的四季——总分结构片断训练》,何老师在第二环节比赛说秋天的词语,“秋菊”、“秋雨”、“秋高气爽”……这时,一学生说:“秋风吹落。”何老师问:“吹落什么?”生哑口无言,只好沉默,何老师追问:“吹落什么?”众生皆沉默。何老师自己打圆场:“改为‘秋风送爽’才是词。”然后,赶紧让学生坐下,继续比赛,并急着用PPT向孩子们展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和图片,如金桂飘香、绵绵秋雨、枫林如火、五谷丰登……但我分明看到有学生似乎仍在思考先前的问题,为何不耐心等上一二分钟,甚至引导一下学生呢?因为还有好几个教学环节,怕时间不够?因为与本节目标不相关,还是因为与预设不一致?……但至少“吹落什么”这一问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我的思维开小差了。
秋风吹落了什么?很自然想到“秋风扫落叶”,我的思维由“落叶”一发不可收:秋风吹落了残枝,吹落了老气;秋风吹落了败叶,吹落了沉腐。我们的语文课不也应该吹落残枝败叶,吹落老气沉腐吗?只有这样才不会过度预设、按部就班、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会灵动起来,才会有灵气涌动。你会发现秋风吹落的真不仅仅是落叶,还有郁闷、烦恼……秋风吹落的还有一地如银的月光,一行大雁的倩影,一团乌云的眼泪,一坛金黄的菊香……
那么,秋风吹来了什么?秋风吹来了金桂飘香,吹来了绵绵秋雨,吹来了如火枫林,吹来了五谷丰登……这不就自然地用上了前面比赛和PPT所展示的词语吗?的确,秋风吹来的还有很多,金黄的菊花、飘香的稻谷、累累的硕果、尽染的层林……难道仅只吹来这些物质上的“浓浓秋意”吗?显然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出,秋风吹来了丰收的笑脸、香甜的幸福、如蜜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载歌载舞的欢庆……
只有不拘泥于预设的作文课堂,才会吹落孩子满纸的文字,吹来孩子五彩的生命活力。这看似游离预设目标,但最终回归目标,并生成更加鲜活生动丰富的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不断动态生成的,而不是课前预设了就铁板上钉钉。
二、怎样表达才能新颖:诗性
何建华老师最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习作展示出来,师生一起评议修改,这的确是个好方法。学生写了这样一句“桃花笑开了自己的笑”。显然,这句话有问题,但怎么改更好呢?最容易想到的是“桃花绽放了自己的笑脸”,但请千万不要引导学生这样改呀!我在心里替何老师暗暗着急。然而,最终还是这样改了。“桃花绽放了自己的笑脸。”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桃花,不是不好,然而重复使用的人多了,也就俗了。这就如“弟弟的脸像苹果”、“我的心仿佛有一块石头”之类的句子,被广泛使用,就用滥了。很多东西都经不起这样重复的。第一个拿花来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一万个拿花来比喻女人的是不是蠢才?
怎样才能新颖?我想需要呵护并培养孩子的诗性,只有诗性才能让孩子充满灵性,充满想象力,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感。回到“桃花笑开了自己的笑”这一句,是不是觉得有点诗意呀。如果实在要改,可不可以改成“桃花妹妹笑开了自己的粉嘟嘟的娇脸儿”之类的句子。“笑开了”似乎比“绽放了”更有诗意,“粉嘟嘟”“娇脸儿”这种色调、这种新鲜“笑开了”似乎比“笑脸”更生动活泼。
文贵创新,最忌落入俗套。这道理说起来很容易明白,但做起来为何这么难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师诗性的泯灭脱不了干系。教师没有了诗性,对文字的推敲就少了,对文字的敏感就弱了;教师没有了诗性,就少了李白那样瑰丽的想象力;教师没了诗性,就弱了杜甫那样的悲悯心;教师没有诗性,就没了童心童趣。教师没有诗性,就多了拘泥于一招一式的训练,全天六节课有五节都是招式的训练,这些课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作文的外功——作文的招式,把作文当作一种纯技术活,以为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技巧、方式、方法,就万事大吉,其实未必。
的确,作文分内功和外功,就像武功一样,有内功有外功。在课堂上老师讲的作文的技巧、方法,大体都是外功。有没有用,当然很有用。但是这毕竟不是主流,主流还是内功。我们写作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首先应该是表情达意吧,那么缺了情和意参与的训练必然沦入“为技术而技术,为方法而方法”的泥沼。
总之,正如特级教师刘晓军所说,由这六节课可以看出,要走出重形而轻神、重法而轻感悟、体验的误区,走出对当下生活关注度不够,处于不自觉的麻木状态的误区,还需要深入研究习作教学基本规律,还需要时时反思“为什么要写作”,还需要优化非写作因素,教师还需要更专业的素养,提升把控、点拨等习作指导能力,更需要有对写作真切的体验。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