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学会文言文 读懂“诗家语”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5 16: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赵永军
分享到:

 

  【中图分类号】G79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167-01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每个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但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教师只是过分重视研究每年的鉴赏题型,然后分解知识点,教给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辨析文本中的表达技巧等等。而学生在答卷时又是什么情况呢?好多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诗词的内容,只能根据教师讲解的重点生搬硬套,在答题时胡乱贴标签,答题术语张冠李戴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要想让学生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

  因为古代诗歌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学作品,所以要想让学生读懂诗歌,必须让他们张大“慧眼”,发现诗歌中的文言现象。

  一、调整倒装句式

  由于受到格律的制约,倒装句式在古诗词中极其常见,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作者在这里把语序做了调整,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竹”和“莲”这两个高洁雅致的意象,倒装句式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这首诗是回忆长安景物,这样一调整,表达的重点就成了“香稻”和“碧梧”,是在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2010年北京卷中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诗中的“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就是倒装句式,如果考生不能按照正常的语序调整成 “燕雀巢梧桐,鹓鸾栖枳棘”,就不能读懂这首诗,进而影响答题效果。

  二、补充省略句式

  由于古诗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有的字词便省略浓缩了。省略的字词,不仅有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还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实词。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就属于省略主语的情况。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理解诗歌时就需要学生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又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前后两句分别省略“含”字和“作”字,这是省略动词的现象。2013年重庆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是钱继章的《鹧鸪天·酬孝峙》,其中第二题是这样的: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这个句子就属于省略介词的情况,如果考生无法还原成“折腰久矣(以)谢无能”,恐怕这个题目是不能拿到满意的分数了。

  三、掌握词类活用

  由于古诗是诗化的文言文,所以诗句中出现词类活用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如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红”和“绿”本来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成为了动词——“变红”、“变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2003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试题是这样的: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诗中的“诗眼”是“咽”和“冷”,而这两个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考生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在分析二者的表达效果时应该能更准确。

  四、辨析互文手法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春”本来是名词,在这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又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又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2006年福建卷诗歌鉴赏题考到的是李商隐的《端居》,其中第二题是这样的: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三、四两句是“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考生如能迅速辨析出这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拿到高分应该是很容易了。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语文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这样学生有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在考场上就能比较顺畅地疏通诗歌的表层意义,进而为自己下一步的理解或答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自己在诗歌鉴赏这一考点上拿到满意的分数。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