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量词重叠本体研究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7 19:5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沈金梅
分享到:

 

  摘 要:量词丰富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可以重叠是量词的语法特点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将量词划分为独立的一类词以来,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对量词的研究,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放在了量词重叠上,包括对量词重叠的范围、形式及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乃至色彩意义的研究。与此同时,伴随着汉语热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在此,笔者将针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量词重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量词 重叠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量词丰富,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量词对中国人来说都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是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汉语中颇具特色的量词及量词重叠的教学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对于母语中没有量词或者有着与汉语用法不同的量词的留学生来说,教师若是只简单地把“数词+量词+名词”说成是一种固定用法,让留学生把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死记硬背一番,学生肯定是很难真正理解的,而随着学习的深入,量词重叠现象也开始在留学生的课本中甚至交际中出现,这无疑又给留学生增加了新的理解负担。

  一、 量词重叠本体研究相关情况简述

  参照朱德熙的《语法讲义》,量词是作为黏着词一直放在数词后面的。根据吕叔湘、朱德熙、黄伯荣、廖序东等语言学界前辈们对量词的整理与分类显示:在以“个、条、只、枝、根”等为代表的个体量词,以“对、双、串、群、批”等为代表的集合量词,以“身、手、脸、桌子、地”等为代表的临时量词,以及以“丈、尺、里、米、亩、斤、两、公分”等为代表的度量量词,还有以“次、趟、遍、下、眼”等为代表的动量词,以及复合量词,如“吨海里”、“人次”等,在这六类量词的分类上,学者们是没有异议的。

  量词重叠的形式有哪些,,一直以来,学界争论不一,在这里,笔者将量词重叠的形式概括为“AA”、“一AA”、“一A一A”、“一A又一A”四种。以往众多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量词重叠的形式为“AA”,当AA与数词“一”搭配在一起,就构成了量词重叠的其他形式:一A一A或省略一个“一”之后的“一AA”。量词重叠后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语法意义,如表示“每个”、“每一”,表“多量”,表“稍微、少”等。在脱离语境进行解读的情况下,以上关于量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解读都有各自合理的地方,但若是结合具体语句,就会发现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并不是固定的。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表示“每一”意义的逐指性重叠和表示数量众多的“描写性重叠”。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重叠难学在哪

  随着学习的深入,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量词的学习,由于不少留学生的母语中并没有量词,有的虽有和量词功能相似的词汇,却并没有量词这一称谓,因而,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留学生的知识储备方面,都很难有效地接受量词以及量词重叠这一用法。量词难学,究竟难在哪一方面呢?这也是很多人在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不少人认为最好学的是个体量词,因为它有广泛的使用面,但在调查研究后发现,真正难学的其实是个体量词,以量词“条”为例,可以说“一条路”、“一条鱼”,也可以说“一条命”,“路”、“鱼”、“命”看起来没有关联,却可以同时用“条”进行搭配,这也正是个体量词难学的地方。

  量词、量词重叠难学,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理论研究不够完善,体现在对于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时,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在无法科学解答时,只能用“约定俗成”四字来回答,这因此给很多学习者带来了严重困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量词重叠本体研究深入不够,比如关于量词重叠形式与范围的研究还未下定论,这无形中就影响了教学。

  三、 量词重叠的教学建议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出努力,在此,笔者将从加强教材编写、提升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编写上的建议

  量词总数有六百多个,有些量词还存在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情况。在试行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将一百多个量词按照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同时,这些量词也将按需要被编排进对外汉语教材中,按照教材初、中、高级三大等级的划分,可以在初级阶段主要掌握“一对一”的名量或动量搭配,在中级阶段开始涉入量词搭配中的“一对多”现象,高级阶段将主要的学习目标定在临时量词上,临时量词在被赋予量词这一词性之前,实际上一直被作为名词使用,比如“院子、桌子”等。

  量词数量众多,且分类不一,缺乏统一性就在无形中给教学工作造成了困扰,为了简化由说法不一带来的麻烦,笔者认为,不妨采用王汉卫先生的分类法,那就是将量词按照有无必要划分为个体量词(不必要)和非个体量词(必要),再在小类之下,按照定量、约量继续细分,对非个体量词按照词性进行细分。在这里,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非个体量词虽然数量众多、旁枝错节,但大多是与国际上通行的英语一一对应的,所以让留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因而在设计教材上,可以非个体量词为主要内容,通过让学习者了解并运用非个体量词加强学生们的整体感知与语言认同,而在学习个体量词时,不如在初始阶段以具有普遍使用性的“个”进行替代。

  要编好一种教材,除了要抓好教材的科学性,还要注意把握教材的趣味性,增强趣味性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兴趣是注意的内在动力,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是针对学汉语的外国人而言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第二语言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和研究教材使用者的兴趣点,全面把握不同国别及文化传统、不同动机以及个性心理的学习者的兴趣取向,并满足他们合理的兴趣需求。

  (二)教学技巧上的建议

  量词难学,量词重叠难以理解,这是教学中会遇到的基础性问题,对此,教师主要可以做的就是在教学技巧上多钻研,以便学习者更有兴趣学习和更直观地理解、接受。比如,面对汉语中频繁出现的“一对多”现象,就可以从词源分析的角度进行说明,如人们习以为常的搭配“一头牛”、“一匹马”、“一枚蛋”等,“蛋”用量词“枚”搭配,乍看起来无法理解,但一旦还原于词源分析,就会了解到“枚”含义上相当于“个”,多用于指称形体小的事物。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当从字面上无法对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或者与动词的搭配关系进行合理解释的时候,不妨从词源上将这个量词的整个由来梳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直观看到这个词的词义变化过程,还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有关这个词的更为广泛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在讲授量词时,也不能只单单讲量词就是“数词+量词+名词”或者“数词+量词+动词”,还要从量词的词源分析的角度讲解量词的历史演变,讲解量词的文化底蕴以及量词重叠前后的色彩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贯穿“依靠语境选用教材”的原则,通过有意设计一个语境,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等安排在语境中,让学生可以通过整体感知渐渐意会不同量词的使用情况。

  四、 结语

  “汉语热”的兴起是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所以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汉语,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汉语量词重叠的本体研究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重叠现象,还需要学者和语言爱好者们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助于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 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5-108.

  [2] 王汉卫.量词的分类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J].暨南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04(2):114-116.

  [3] 卜海燕.试论词源分析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知识,2008(3):54-56.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熊应标,康健.量词重叠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09(4):114-11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