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7 20:3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涛
分享到:

 

  研究性学习将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这种学习方式下的课程不再是具体的、物化的、静态的。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系列基于“问题情境”的课题,激活和重构书本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沟通,形成开放的、动态的和生成的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充分确立大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将问题转变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唤醒自身内在的成就动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积极地从事创造性活动。

  构建动态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大量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知识具有情境性,要保证学习活动有效的开展,就需要营造一个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6]。为有效支持和促进大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研究性学习要对学习环境进行动态多元化的构建,既要有硬环境,还要有软环境。首先,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从繁多信息中遴选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建构。网络学习资源多是生动形象的内容,且能与人进行交互,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精神,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内在心理,实施多种学习策略。学习者不同,其智力、思维方式与学习风格也就存在差异。研究性学习要提供给不同学习者恰当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保证每个学习者都能利用自身的特点,调动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大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以往的教师“知识权威”形象,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研究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双方相互承认尊重、平等自由。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激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学生的人格素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带动大学生,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小组针对课题进行明确分工,自主学习并相互讨论、争议和协商,将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外显,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减少学生的受挫感,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信心,保证学习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促进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陶冶大学生的创造情感 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局限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地是注重过程的激励。首先,研究性学习注重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时间较长,其场所也超出了学校的范围,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不能做到非常及时和准确。将合作小组引入评价主体,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发现小组成员的创新点并彼此欣赏和鼓励,从而共同进步。其次,研究性学习注重个体自身的差异评价。由于小组成员的智力和思维风格不同,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在活动前、中、后的比较,尽量减少小组成员之间的相对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最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学习者不同,即使同一个课题也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而过程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积极探索,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3 结束语

  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格作为创新人才的特质之一,其塑造绝非一日之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继续加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5.

  [2]邱德乐.研究性学习课程宏观价值透析[J].教育探索,

  2004(9):23-24.

  [3]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26-128.

  [4]胡中亚,程姗姗.论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孝感学院学报,2009(3):121-124.

  [5]吴小鸥,潘孝富.论研究性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43-45.

  [6]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3):81-88.

  [7]王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维审视[J].教学与管理,

  2010(12):15-1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