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与“史” 的结合的思考
摘 要: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文”与“史”的结合,加强与篇章相关的历史内容的讲授,这不但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使他们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有更具体更翔实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尽量弥补由于应试教育给非文科类学生造成的缺憾,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加强;文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13-02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从它们诞生的那天起就是极为密切的,早期的文学与历史是合而为一的,如《史记》、《左传》等名篇巨著,既是文学佳作又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虽然后来文学与历史逐渐发展演变为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的学科,历史以真实的面目记载并展示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文学则以艺术的笔触反映生活针砭社会,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仍然是十分密切的,固有“文史不分家”之说。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内涵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必须对相关的历史内容有深刻的甚至较为全面的了解。
然而由于大学语文主要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其他学科的学生(主要是理科)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理科学生高考不考历史科目,所以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欠缺,对于许多基本的历史常识缺乏了解,形成了历史知识的严重瘸腿。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大学语文中讲解“文”的同时,有必要为学生补上“史”的有关内容,加强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从中更多地了解昨天的现实,更多地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和历史变迁,从而尽可能弥补由于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缺憾,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
例如,宋代是我国即唐代之后的又一个文学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哪一种版本的《大学语文》都不能不选取那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诗词佳篇。而歌颂爱国主义,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这种情感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宋代诗词创作的重要主题,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陆游、辛弃疾两位诗词大家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主题的诗篇更加大放异彩,成为当时表现为国尽忠、痛斥投降主义的正义呼声的最强烈的音符。在讲解这类诗篇时,我们自然应该使学生了解为什么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爱国主义会成为诗词创作的重要主题,为什么在文学艺术上有着辉煌成就的宋朝却是一个内忧外患不断的王朝,这就需要使学生全面了解宋朝的历史概况和诸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靖康之耻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才能使学生理解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由来和由此造成的恶果及对整个宋代的消极影响。对于具体的每一个篇章,除了对其内在的文学上的知识点讲深讲透外,还要尽可能挖掘其外在的与历史和社会环境有关的知识因素,使学生不仅要了解掌握课文中的文字所交代的内容,而且还能够知晓文字以外的深刻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如在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时,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文本身所体现的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清岳飞的悲剧产生的历史原因。这必然要了解岳飞所处的南宋的时代背景以及封建帝王宋高宗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准确认识岳飞的悲剧,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到岳飞这种爱国精神的可贵。关于岳飞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类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我们也不必非要言明谁对谁错,可以把不同的观点都告诉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分析判断,在他们的心中开启一个探索的窗口。
在给学生的授课中,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文学作品中“文”和“史”是相辅相成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自然是典型的历史作品,它是廿四部正史的第一部。所谓纪传体的史书就是由它所开创的,所以大概不会有人说《史记》是小说故事。但是我们看看其中的一段史事。《史记·晋世家》载:因赵盾屡谏,“灵公患之,使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说的是,晋灵公派人杀赵盾,刺客看见赵盾早早开着门,在那里正襟危坐等着上朝,很受感动,认为他是忠臣,不该暗杀他,但不杀他,又违背了君命,横竖活不了,索性就在赵盾庭院里一头撞树死了。在这一事件中,赵盾、刺客都是真人,刺客被派来行刺,也是实事,他死了也是事实。但他死前的思想斗争,就麻烦了。有谁作见证呢?没有。这只能是史家的想象。如果不这样写,事情就写不完满了,但一完满就有文学成份了,因为思想斗争是死无对证,刺客并没有告诉司马迁,司马迁又从何得知呢?所以历史里头是有虚构成份,有文学内容的。
但有人也许要说,这是《史记》的创作,再早一点的史书,如《左传》呢?是不是写得简单些呢?其实《左传》也一样有文学成份,而且就此事而言,比《史记》更戏剧化。《左传》宣公二年载:“宣子(即赵盾)骤谏,公患之,使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比起《史记》来,对赵盾的行为与刺客的心理状态描写得更为详细生动。连赵盾盛服准备上朝,时间未到,坐着小打瞌睡都写出来了。刺客呢,想得更多,甚至自言自语说了一大段话,而且还将撞死的那棵树也落实为槐树了。简直一出小戏,连道具都不含糊。我们可以说,行刺赵盾一事未成而刺客自尽是历史事件。但为何刺杀未遂,却是历史故事了。从事件而变为故事,文学成份是不可少的。这就是历史中的文学。有趣的是,《春秋公羊传》对此事还有第三种写法,场面差不多,但描写刺客一路登堂入室,而未见到保卫人员,已经很受感动,继而又发现赵盾早餐竟然只吃小鱼仔下饭,更是感动不已,于是也如此这般想了一通,最后当然也是自杀,不过这回是抹了脖子,不是撞死。对这样一件事我们相信谁呢?很显然,可相信的只是有刺客杀赵盾未遂并自杀一事。其他的就难说了。
比较而言,古典文学所面对的古代历史的有关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史有定论的,这对教师的讲解无疑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教师可以将专家权威们的观点照搬过来讲给学生即可。但是对于现当代历史,情况就要复杂得多。现当代历史由于距离现实较近,间隔的时间较短,许多问题还难以得出盖棺定论似的最终结论,争论的问题很多。有的内容甚至连权威的历史教科书都难以寻觅。因而在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对于距离现实最近的当代历史,学生们反而感到更加陌生或知之甚少,比如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大跃进”,特别是给我国造成巨大灾难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被称为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绝大多数学生都一无所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飞快速度发展着,时代的变化又是那么让人目不暇接,乃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经历过“文革”的大多数人都还健在,但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就已经完全不相信“文革”那十年所发生过的许多事情了。在今日这个人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名正言顺地为自己的房子、车子和票子而忙碌的年代,似乎也无人愿意提更无人愿意听关于“文革”那段对广大老百姓来说绝对算不上愉快的历史了。我们要求日本不要忘记半个世纪前侵华战争的历史,而我们自己也恰恰容易犯健忘的毛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悲哀。作为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知晓并牢记那段历史。当然,对于学术上没有定论的东西教师确实不便在理论上下什么结论,但过去的那个年代所发生过的绝大多数事实总是可以说得清楚的,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事和这样的人存在过。如我们讲解老舍先生的《茶馆》,就不能不提到老舍的生平,就不能不说到老舍的死。尽管关于老舍先生的死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历史性的结论,但我们却应该让学生知道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写过那么多的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的老舍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和他的慷慨赴难。同样,在讲解《傅雷家书》中的篇章时,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位大翻译家的悲惨结局,虽然傅雷夫妇遭受了无法承受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但他们走得却是那样从容那样镇定,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为与其相关的活着的人想到了,包括留足自己的火葬费。我们能回避这“人类历史上只有为数不多的杰出心灵才能作出的超常反应”吗?
在讲解当代诗人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时,如果不先让学生们了解“文革”,了解我们的法律遭到践踏的历史渊源,学生们根本无法相信在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候,会出现张志新这样的悲剧。因此教师必需清楚地尽可能详尽地让学生了解“文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文革”产生的原因,才有可能深刻领会张志新烈士的悲剧的意义,才能理解作品反思历史反思自我的深刻价值。否则就根本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张志新这一在极“左”路线高压政策下仍然敢于坚持真理的特定年代的英雄人物的认识。虽然有关“文革”的许多内幕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揭开,有的内容似乎还是“禁区”。但即使不去挖掘那些所谓的“内幕”,就那些已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那些已被世人知晓的事实,不是也已经能够清楚地说明“文革”是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幅模样吗?
一次讲课当中,一位对文学很有情感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巴金先生为什么在解放后没有写出一部有分量的小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要在建国后改行?对于这出乎意料的问题,我采取了避重就轻的回答方法,诸如行政职务过多,性情爱好的转变等。事后觉得这种解释都不能让自己信服。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当代的政治斗争历程,了解当代文学走过的虽然并不漫长然而却是异常曲折的艰苦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当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了解当代作家的命运。
那么,加重了“史”的分量,会不会影响到对“文”本身的内容的讲解而喧宾夺主?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史”之于“文”犹如知识的“面”与“点”,“面”的视野宽广了,“点”的领域才能更加深入。如果学生的视野过于狭窄,仅仅停留在诗文字面本身,那怎么可能真正深刻地了解和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岂不成了井底之蛙?仍以《小草在歌唱》为例,学生了解了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后,反过来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更深,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张志新品德的伟大和人格的高尚,这样使学生们在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在道德上受到启迪,从而不但达到了教书的目的也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加重历史内容的教学,不但不会影响到对文学内容的讲解,只能会更加有利于对文学内容的深刻领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关现当代的内容,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许多内容都处于正在进行时态,对它们的跟踪与研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是在跟踪中发现了新的线索而开始了新的研究,有的是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线索而进行新的跟踪。即使是那些史有定论的东西,人们在不断学习与研究中也仍然在不断地推出新的观点得出新的见解。作为教师除了本身要继续学习新的知识继续探索新的领域外,还要密切关注当代文学、当代历史和整个文史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动态,随时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避免成为知识领域里的落伍者,才能保证在教学中处于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