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当代情境空间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表达(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8 16:2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杜宏武
分享到:

 

  (四)大量高清图像和动画的设计和运用

  与不同节目相配合的大量高清图像和动画出自一批数字图像服务商之手,这一块的工作量不容小看,数字图像服务在电影业、会展演出业等的强烈市场需求下已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

  四、情境空间塑造中的“实”、

  “虚”结合

  传统建筑空间表现为“静止”的空间,人们习惯于用“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来描述建筑也就表明建筑空间“永恒”的特点。然而在技术进步的当代,无论是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可变剧场空间,还是鸟巢策划而未实现的可开启式屋盖;从迪士尼乐园的动感体验到今年春晚的动感舞台,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是一个富于动感空间体验的时代。传统的“非建筑”式的动感体验正在越来越多地与建筑密切结合,如广州电视塔顶的动感摩天轮等。

  大型展会如上海世博会,投影技术已成为除了实物展示以外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应积极思考如何主动适应这些技术对建筑空间表现带来的冲击。

  由于大型节庆舞台是重大事件、艺术表现、情境空间的重要载体或发布场所,使市场有动力和资金支持运用每个时代比较新的技术和承担比较昂贵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往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医学等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无疑会在特效空间塑造方面有更大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也称“灵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新技术,它是计算机、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交叉与集成应用的综合产物。这种技术可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当前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嗅觉和味觉的模拟尚待研究[2]。

  虚拟现实技术有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三大特征。沉浸性(Immersion),又称临场感,指观众感到自己身临模拟环境中的感知程度。良好的模拟环境可做到真假难分程度;交互性(Interaction),指观众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信息的能力,如依赖数据手套“隔空取物”的操作。虚拟环境中有人的参与和反馈,使虚拟场景更具真实感和实时性;想象性(Imagination),是虚拟现实的设计者与使用者并行操作相互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特性。

  虚拟现实技术当前在建筑领域内尚属于比较初级的应用,仅能初步满足现场感的特点,尚难以做到交互性和想象性。目前较为集中运用在会展、博览空间的场景设计和展示设计领域,如上海世博会的一些场馆采用了这类技术,龙年春晚的舞美也具有虚拟现实的这种初级特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更逼真的虚拟现实会更多运用到这类空间中。[3]

  比如高清晰显示设备和图像创作技术的结合可以塑造更真实的空间感受,全息影像技术完全可能塑造一个与歌手缠绵对唱的逼真的“虚拟”三维影像;甚至可以想象未来的春晚,千里之外的观众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亲自走进”春晚舞台,感受歌手近在咫尺的表演,甚至还可以围拢上去找他们签名。

  我国一些演出团体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比如中央歌剧院与拥有国家唯一的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的北京理工大学达成共识,未来将整合双方的优势,在舞台表演上引入数字化高科技。重点研究立体影像呈现技术在戏剧舞台上的应用,探讨虚拟技术在文艺表演生产流程的创意、编排、演出、推广、评估等各环节的应用。[4]

  五、从2012年央视春晚舞台解读

  当代情境空间的特点

  作为全国受众最多的综合文艺节目,春晚的观演空间特点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当代情景空间的特点,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

  (一)凸显高新科技力量

  近年来的春晚明显地增加了科技含量,龙年春晚又实现了新的跨越,对各类最先进的舞台技术的运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这表明,表现技术甚至凸显高新技术的统领地位已成为特效空间表现的必要内容。从情境塑造的角度看,相对于演出作品创作质量的提升难度和众口难调的情况,绚丽的舞台效果更容易得分。近年来的重大演会,这一倾向越来越明显,制作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是大众性娱乐盛宴所必须的。

  (二)快节奏

  春晚在整体演出气氛的把握上,明显适应当代娱乐文化,呈现快速场景变化、节目“串烧”、画面变化快、节目本身兴奋点多等特点。慢条斯理地演绎一整段纯粹的京戏在春晚舞台上几乎绝迹。这也反映出当代情境空间时空变幻的突出特点。

  (三)冲击性感官体验

  超大的高清屏幕、全息影像、宛若仙境的场景设计、快速变化的动感多模块升降舞台、水幕、烟幕、激光等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官,如同美国电影《阿凡达》带来的视听效果,这些在一般现实空间场景中罕见的情境塑造集中反映了当代娱乐文化的消费特点。

  (四)追求现场感和互动性

  观演空间追求的现场感反映的是观众渴望和他人一同欢笑、一同感动的心理需要,尽管他可能已听不清歌唱者的声音,这一点深刻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尽管春晚为全国观众塑造的是模拟的“现场感”,实际只有少数人能在现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可帮助人们更容易实现现场感、参与感和互动性。

  (五)高投入与高消费性

  龙年春晚为了达到特定舞台效果,现场动用了一百五十人的庞大幕后控制工作团队,舞美效果的造价据估计达15亿元之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展演现场的空间效果更是不惜工本。这种高投入与高消费是当代情境空间的又一典型特征。

  六、对情境空间未来发展的思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情境空间的艺术表达,乃至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体验形式越来越离不开高技术的运用,艺术和技术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值得思索的大问题。当代科技给艺术空间带来了新的表现效果和表现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突和困惑。未来体验空间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值得人们认真思索。

  情景空间的塑造,使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与感受,这种亦真亦幻的空间体验或许会成为未来空间创造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类空间中如何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对接”是空间设计师未来要考虑的课题,是实现特殊情境空间的必由之路。

  很多研究者都提到电影塑造或表达的时空观念,的确,电影是发挥人类时空想象力的重要工具。未来的博物馆也许可能实现美国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表现的那样,参观者能“回到”以前的空间场景和“真实”的虚拟人物动物直接交流。传统的动感方式如缓缓转动的摩天轮、旋转餐厅、动感飞龙、电梯、自动扶梯(道)及其它传统技术,都将相形见拙。

  然而,强烈的、过度的特效空间体验如果与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缺失结合,可能造成情感依赖,会损害人类发展。如同美国科幻电影《盗梦空间》中描述的那样,人们可一层一层进入经过设计的自己的梦境空间,有的人甚至迷失在这虚拟的“美好空间”难以自拔。

  从受众视角看,在信息时代,年轻人日益“宅化”的背景下,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充分结合情况下,或许大多数空间体验可在家里完成,家庭影院将升级为家庭“情境体验室”,给未来住宅设计带来新课题。或许有一天不再需要真人去演唱,而出现以虚拟代替真实的错位感,正如现在网络交流对直接交流的冲击与某种程度的取代,这些或许会深刻影响未来的文化生态。

  从特效展演空间的生产和消费来看,这种短时、新奇的空间体验消费无疑是一个繁荣社会所需要的,不过过度消费化倾向则容易使建筑空间艺术走向“布景式”甚至“媚俗化”;未来梦幻般的空间强调了感官的刺激和真实的虚幻,是否有可能反而消弱了某些空间情感的表达,是否会造成建筑艺术快餐化消费倾向,进而深刻影响公众建筑艺术审美。

  从当前特效空间的创作主体看,主要是舞台与展示设计及相关技术人士,建筑师大多处在边缘地带,或是被动配合地位,这不利于更全面的体验空间的塑造。

  每个时代都试图超越以往的艺术经典,但超越的大多是形式;或许经典没必要去超越,因为社会发展需要新的语境下产生新的“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未来特效空间的发展与传统经典是并行不悖的。

  参考文献:

  [1] 伍端 空间的叙事认知:电影实时三维虚拟现实生成的运动视觉经验[J]. 建筑师 2008,Vol 136(12):43-49

  [2] 邱浩修交互式建筑的实虚共构设计策略[J]. 世界建筑 2011,(2):134-137

  [3] 张菁建筑虚拟空间发展问题探讨[J]. 华中建筑 2008,Vol 26(1):73-77

  [4] 周均清,王乘,张勇传 虚拟空间设计与情景消费时代——一种另类空间及其产业的重新诠释[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Vol 19(4):1-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