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巧借课外读物突破历史教学难点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8 19:5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丁新华
分享到: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普遍反映必修Ⅲ模块(人教版,下同)比较难,特别是西方文化史部分难教和难学。主要原因是这一模块有三大单元的知识涉及大家相对陌生的西方文化,即第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所谓“难教”,首先难在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包含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内容,而且还包含政治史、思想史、人物史等内容。其次难在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所谓“难学”,首先难在学生没有相关世界文学艺术的基础知识。其次还要突破东西方地域的局限,跨越无数的“代沟”去理解古人的思想。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而这种准备需要建立在平时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姜守明、洪霞编著的《 西方文化史 》从介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开始,以通史体例系统介绍了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对每一阶段西方文化发展的特征都进行了归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这本《 西方文化史 》对新课程改革下的专题模式教学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由此也让笔者明白,对于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们不妨借助课外读物来进行突破。

  一、课外读物便于教师科学地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课外读物能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便于教师科学把握教学的切入点。课程改革让教材也变得多元化,各版本的教材大都摆脱了原先“教本”式的窠臼,生动的历史不再是“压缩饼干”,形象的图片、故事、诗词等使教材面貌一新。然而史料浩如烟海,教师如何选材仍然是制约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比如,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课中,人教版教材选用了七幅图画。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尽量发挥这七幅图画的作用,但是教学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同样,“人文主义”是一个让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人教版教材在相关章节中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请你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教材中配了一幅《 圣母与圣子 》的插图。由于此画的背景是原野,反映的信息量很小,学生从中很难领会文艺复兴的思想家是如何借用宗教题材展现人性之美的。为突破“人文主义”这个教学难点,笔者没有采用教材的插图进行教学,而是采用了拉斐尔的代表作《 西斯廷圣母 》,因为它对阐释“人文主义”思想更有典型性。

  《 西方文化史 》这本书的作者指出,在拉斐尔圣母画中,“《 西斯廷圣母 》最深刻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母爱的主题,最充分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笔者经过反复比较后,就采用此图来进行教学,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西斯廷圣母》(见图1),画中圣母抱着圣子(耶稣)给教皇,从圣母怀抱圣婴的动作中,大家可以看出什么?

  生1:母爱,我是从她紧紧搂住孩子的姿势中看出的。

  生2:他甘愿把耶稣奉献出来,代人受过,拯救众生,这超越了一般的母爱。

  生3:她的形体飘飘然如腾云驾雾,但又具备了人的真实分量。

  师:请同学们从画中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内涵。

  (学生讨论,总结)

  师:人文主义者“把世俗精神与宗教题材融合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的腐朽,提倡追求自由、理性、科学和知识。

  在教学中用形象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道理教师都懂,这类材料虽然也不少,但是选材时一定要谨慎,要做到准确、恰当。文艺复兴的相关图片、诗词、名句很多,从具有代表意义的材料入手,通过与主体知识的联系对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准确、恰当的材料,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历史课堂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相反,如果选材不当,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要选择到好的教学资料,离不开教师广泛的课外阅读,只有多阅读,教师才能在储备足够的情况下,科学地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二、课外读物便于教师灵活地寻找教学的生长点

  课外读物能拓宽知识面,便于教师灵活地寻找教学的生长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它通常围绕某一主题,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述,从而突出了规律性和线索性。但是它的缺点是容易割裂知识的联系,不便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比如,17世纪是人类开始摆脱蒙昧走向理性的时代。此时,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关于人在自然界中位置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启蒙运动的到来,完全拉开了开启民智的理性主义时代大幕,它大大影响了世界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所以17~18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然而“专题”教材无法呈现这一通史知识,这些内容体系散见在教材的三个单元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加以兼顾和整合。有学者指出,历史“必修Ⅲ不是孤立的内容系统”,“在处理历史必修Ⅲ的内容时要有整体的视野,应充分关照‘文化’和‘文明’两方面的联系”。 [1]

  笔者在以往的备课中,努力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无奈知识的准备不够,即使搜肠刮肚也调不出多少“缄默知识”来支撑自己的教学。读完《西方文化史》的第六章“开启民智的理性主义文化”后,对理性主义的内涵及思想文化表现虽然不完全理解,但是有了初步的整体框架,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在最后的小结部分以知识框架的形式(见图2)进行了整体的归纳,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伽利略、牛顿等人的探索,经典力学的革命性影响,人在自然界中位置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资产阶级走向政治革命的前台。在科学与理性发展的基础上,欧洲启蒙运动开始了。这是一场源于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18世纪后半期几乎对整个欧洲和北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法国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师:从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生1: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的产生、发展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结果。

  生2:文化折射社会现象,同时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用联系的方法辩证地分析问题。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请大家课后从思想、文学、艺术领域举例说明理性时代的价值追求。

  在交上来的作业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就有学生举了《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说鲁滨逊身上的自强、乐观和进取的冒险精神代表着理性时代的价值追求。这说明学生围绕理性时代的理性主义进行了思考。历史教学不应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不是简单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去思考、去探究。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努力寻找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使学生的思维能通过问题的思考、解答,生成新的问题,从而使思维能走向理性、成熟,走向深刻。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从课外读物中汲取精华,并努力将其变为教学资源。因为这些课外知识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便于我们科学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便于我们灵活寻找教学的生长点,而且还有助于帮助我们突破教学的难点。

  (作者单位:金坛市华罗庚中学,江苏 金坛,213200)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必修Ⅲ不是什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