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文化能力的养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18 14:4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徐竞
分享到: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流时,如若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会给交流造成阻碍,因此具备跨文化交流文化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日语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大文化能力养成的力度。以下就跨文化交流文化能力养成的基本要素谈几点拙见。

  首先,在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国际化的意识。21世纪是理解、交流、合作、发展的时代,是异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时代。不同肤色、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共同生活,共同劳作。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人们必须用国际化的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意识到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是全球化社会的一员。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环境破坏、能源枯竭、人口剧增、贫富不均等问题也随之产生,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依赖于某个地域或某个国家,而是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讲,国际化意识是一种觉醒意识、危机意识、前卫意识,是超越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文化,从地球角度来认知事物的全球化意识。因此,具备全球化意识尤为重要。

  其次,在日语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多国文化知识的学习。21世纪的我们面对的不是单一的一个国家或民族,而是地球上的全体国家和民族,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了解并掌握他国文化知识尤其重要。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很难以一点而概之。在此,我们将文化粗略地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像日本的茶道、花道、歌舞伎、相扑等,学习者可以通过书本、报纸、电视或互联网等来认知和理解的都属于“有形文化”,而像人类的价值观、行为方法等不能单靠读书或者模仿他人的行为方法的部分则属于“无形文化”。对“无形文化”的把握需要在和对方的直接交流中,历经观察、探索、体味的阶段以后自身进行价值判断而形成的。

  再次,在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异文化。文化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同一时代,因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容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时代文化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应区别待之,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某国的文化应根据本国的实际去分析,切勿妄下独断。

  最后,在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异文化。所谓全球化即世界无国界,但并不意味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也消失殆尽。正是因为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传统,世界才多姿多彩。想要创造全球共通的文化和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在发展融合的过程中世界必将迎来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在异文化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并尊重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夸耀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他国的文化,单凭本国文化背景下养成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法去简单地判断对方的言行是否合理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陈岩.谈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4).

  [2]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1).

  [3]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4).

  [4]陈岩.翻译与文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03).

  [5]陈岩.关于“国际型”外语人才的文化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