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如何上好中职国画作品鉴赏课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02 13:3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罗瑶
分享到:

 


  [摘 要] 文章立足于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上好国画欣赏课就要从加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及传递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国画;鉴赏

  对中职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为其开设美术课,通过老师在课上引领学生们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而得以实现。作为我们民族传统的绘画形式,国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思、情感、审美心理以及对于生命的认知,因而,引领学生鉴赏国画,对于提高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都大有裨益。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国画鉴赏教学的意义、方法等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要增强美育意识

  今天的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教育绝不仅仅只是智育,还应该包括德育和美育,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板块,它们相互区别却又相互关联,在塑造受教育者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谁不不可或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相对于智育,美育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直到近年来,美育的作用才为各界所关注,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美术课上,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带领学生去欣赏作品,感受创作者通过画面所传递的情感和塑造的精神。再通过对于创作者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创作的源起和初衷,从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要考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悟美术作品,因而,老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方面要求老师要能够通过讲解传达出作品中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另外一方面,还要吸引学生跟随老师一同走进作品所营造的艺术世界,去欣赏,去感悟。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一个持续而又强有力的推动力,因而,想要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视频等都会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而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既定目标。

  三、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曾经读过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画师曾给他的几位弟子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深山藏寺”,以此为题,众弟子在认真思考后纷纷拿起画笔在纸上作画。每位弟子都画出了深山、寺庙,对于怎么表现出“藏”,弟子们绞尽脑汁,有的是画出了寺庙的远景,有的是画出了寺庙的一角,以呼应题目中的藏字。这样的画作都未能让老画师满意,只有最后一位弟子的作品引起了老画师的注意,他是这样表现的:画面上有山,山路崎岖而逶迤不尽,有一僧人担水行于小路之上。看到这幅画,老画师不禁击节赞叹,可以说,这位弟子用隽水而含蓄的方式呼应了“藏”字,构思高妙,远超于其他弟子,自然让老师青眼有加了。

  从这则故事中,笔者得到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国画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于作品的立意、构思等进行深入地思考,体悟画家的创造性精神,以有助于其思维的活跃。这样,就能够有机地把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让教学更有内涵,也让教学更加充满个性的魅力。

  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国画鉴赏

  1、诗词歌赋的融入

  世界上大多数的艺术门类往往都不是孤立的,现在大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教学盲点:易将美术与其它学科完全地割裂开来,这对国画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幅国画往往是画家品格、修养、气度、才学的反映。崇高的艺术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国画具备丰富的人文底蕴正源于此。特别是国画中的山水画、文人画往往是画、诗、书一体,如王维的诗就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美术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往往认为美术就是美术,并未意识到或者并未充分意识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而在这样的教学思维的作用下,美术教学往往是孤立进行的,对于国画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国画作品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画家高妙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画家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更是其人格魅力、气质修养等方面的反映。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就无法造就伟大的国画大家。国画往往集诗、书、画为一体,以国画中常见的的题诗画为例,就是诗歌与绘画的最佳结合以及最高形式的结合。

  即使没有见到绘画,但是因为诗歌的缘故,可以传递出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觉得画面如在眼前。如苏轼那首著名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歌为读者呈现了早春之景:清脆的竹林、鲜艳的桃花、破土欲出的芦芽、碧绿的江水以及水面上戏耍的乳鸭。景色生动、色彩鲜明,充满了早春的活力与生机。除去这些容易见到的景色之外,苏轼在诗中.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和要靠经验才能预言的“河豚欲上”.这却是画难以甚至无法表达的。正是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而不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并列。 全诗前三旬实写了眼中所见,又以虚写作结,不仅丰富了画面,使其更加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充分体现了题诗画“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的艺术特色。如今惠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品。

  在中职美术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认为介绍画作背后的人文背景意义重大且功效非凡。比如,在引导学生鉴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之前,笔者以曹植的《洛神赋》作为课堂的导入语,并带领学生重点赏析了描绘洛神外貌特征的那段唯美的文字,受到文字美的吸引,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窥知洛神的面目,以期与文学作品中洛神形象作出印证。

  2、中国历史知识融入

  在带领学生鉴赏国画之前,要把国画反映的时代向学生进行介绍。这样学生才能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画作。以《步辇图》的鉴赏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和这幅画有关的一个故事——唐太宗择婿的轶事。这幅画的历史背景是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重大事件,而这桩婚姻的促成则有一则轶事,当时除去松赞干布派出使者前往长安求亲之外,还有其他四个部族的首领也派出使者前来。面对五个部族的求亲,唐太宗就想出了一个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好办法,竞争的结果是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者力拔头筹,凭借智慧赢得了这场比赛,也促成了汉藏两族的联姻。而这幅画就是使者晤禄东赞获胜后接受唐太宗接见的画面。因而,学生们就理解了画面中人物服装的差异,捕捉到了唐初的文化气息,更加有利于他们理解画作。

  3、中国古典音乐的融入

  关于国画与音乐在艺术内涵上的共通之处,已有研究者注意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但如果美术教师在教国画鉴赏课时,能将轻音乐输入到课堂中时,不单单能营造出一种舒缓、愉悦的氛围,更能启发学生体会国画的“气韵生动”的美感。高雅的乐声可勾起人对外在事物的感发,国画鉴赏是一种良好的艺术体验,如果没具备特定的情感,必定无法唤起对国画的美感。

  在鉴赏时,因为画面与乐声交织,视听齐下,学生的艺术直觉能得到进一步开启。笔者曾在介绍王维的山水画时,播放班得瑞《静静的雪》,其所营造的静谧气息同王维《长江积雪图》中追求闲静安逸的情趣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教室里一篇宁静,此刻学生沉静在优美的乐声中,也就更加深刻地把握王维画中有诗,简淡抒情的意境特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上好中职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对于国画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美的鉴赏能力,就要把美术与其它学科关联起来,向内挖掘国画背后的人文内涵和历史背景,在引领学生体会画家高妙的创作技巧的同时,还要引领他们感悟画家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文化内涵以及气度修养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欣赏艺术,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l]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曹东颇.美术教育与教学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