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区域教育云建设架构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29 11:5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乐
分享到:

 

  【摘 要】本文介绍了区域教育云的概念及区域教育云提供的服务,提出了区域教育云建设架构,讨论了区域教育云发展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与讨论,以期对区域教育云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云计算 区域教育云 云服务

  教育云是云计算应用于教育,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浪费和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教育云将会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服务方式,并在国家教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云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云、教育管理云,学习云、数据存储云。教育云整合软硬件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使软件、硬件、资源、网络、存储等不同层面的联系呈现透明化和集约化,它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灵活性和易管理性[1]。

  区域教育云及其服务

  1.区域教育云

  区域教育云是对一个行政空间(省、市)或者地理空间(西北,华中)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出一个统一的平台,供本地区的用户进行管理和协作的一种教育云。区域教育就可以提前为国家教育云作好准备,同时也为教育云的建设积累经验。区域教育云的范围较小,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少,涉及的建设个体也不算多,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2]。

  2.区域教育云服务

  区域教育云不是简单地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结合,它是这几个方面全方位的整合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总的来说区域教育云提供如下几种服务。

  (1)教育资源服务:教育资源包括的种类很多,这里有名校的试题库、名师的授课录像、各种知识数据库,这些资源存放在云端可以供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下载和观看学习,所以说将来的课堂不一定是在教室[3],可能是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在宿舍、图书馆、车上甚至在卧室都可以学习,这也是教育云最基本的服务内容。

  (2)教育管理服务:区域内的教育管理部门很多,各个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和各种资源,这些管理系统和教育资源可能会出现重复购买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如果区域教育云平台有上级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运行和维护,各个下级部门统一注册上传资源,这样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教育部门的办事效率和管理能力。

  区域教育云建设构架

  根据区域教育云建设主体对区域教育云的需求和建设目标,可以将区域教育云设计成三层体系架构:资源提供层、云服务管理平台层、应用终端层。

  1.资源提供层:资源提供层主要提供云管理平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教育行政机构所发布的各种政策、文件、人事、咨询等管理资源和其需要各级下属上传的各种资源[4]。学校提供的各种课件教学视频、名师课件、管理规章制度、高等院校图书馆提供的自建数据库、购买的国内外知识库资源。这些资源是区域云教育平台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域云教育平台共享的主要内容,它们由建设单位根据云管理平台的指令和要求完成资源提供,资源部署和资源操作任务[5]。

  2.云服务管理平台层:云服务管理平台层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并对资源进行分类、存储、调用及时发布新信息,提供分资源管理平台给资源提供机构以便于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对终端用户进行管理,并跟踪终端用户的检索兴趣和浏览记录,实时提供推送服务。对整个云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管理,对平台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进行保护和管理。云服务管理平台是区域教育云平台的信息处理中心,是整个平台的大脑和心脏,因此云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必须系统地、有序地建设,这样才能避免将来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云服务平台可以分为多个模块,按照模块分别部署和建设,可以按照安全监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服务模块和运营管理模块来进行建设[6]。

  3.终端应用层:终端应用层主要提供终端设备接入的接口,包括物理的和软件的,需要开发出针对不同终端设备的接入模块,能满足尽可能多的终端设备,降低用户的接入成本。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查看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知识库等内容,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课件和内容,可以进行在线交流,互动,进行协作创新,云服务平台能跟踪用户的检索词,浏览记录,智能分析用户的兴趣点,实时给用户提供相关内容,同时学生、教师、学院也可以在线完成数据上传、学籍注册、数据采集、文件传递等功能。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学习、沟通、交流。

  区域教育云建设面临的挑战

  区域教育云是国家教育云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区域教育云面临的挑战有很多,例如:云计算本身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应用系统的部署和迁移问题、个体之间的利益与管理体制会给教育云的建设带来人为的阻力、云服务的维护问题和托管问题等[7],这些问题都是区域教育云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主要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其一,区域教育云没有一个清晰的建设、应用、维护、服务、运行模式。社会上对教育云还在持观望态度,对新技术还有抵触情绪,这样就会使区域教育云建设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个行政部门来牵头并协调各个部门,使人们认识教育云,了解教育云,最终形成一种默契,明白为什么建设区域教育云,建设区域教育云将会达到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这样才可能有建设区域教育云的动力。

  其二,教育云还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区域教育云可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标准,这为将来国家教育云的建设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必须建立国家级别的教育云标准和范式,这样既有利于区域教育云的建设,有利于国家教育云的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存储、资源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利用平台,只有这样区域教育云才会有方向,建设起来也会比较顺利。

  其三,存放在云平台上资源的安全性和云平台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考验。云平台的正常运转、平台上存储的资源的安全性都是将来区域教育云必须面对的问题。区域教育资源的广泛整合,大量的教育资源都存储在一个平台上,如果资源得不到完善的保存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永久丢失,对存储这么多资源的硬件设施也有很高的要求。平台集合了这么多的机构,访问量肯定要激增,或者遇到特殊的时段用户注册登陆人数激增,这些都会考验平台的性能,万一平台运行不是太好,反而会给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平台安全性和资源安全性对区域教育云都是巨大的挑战。

  结论

  教育云的建设将会呈现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是对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贡献,高效利用。对教育部门、教育结构、教学体系中的个体都有深远的影响和深入的革新 [8]。区域教育云可以将区域内的基础教育部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附属管理机构等包含在云端,使整个教育体系真正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来,教育链条中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云端获取服务,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见解、心得共享云端,是教育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此环境下,区域教育云建设应当抓紧机遇,克服挑战,建设医学论文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教育云。

  参考文献:

  [1]黄国洪,覃健诚,麦丽华.区域教育云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技术,2013,5:14-17.

  [2]胡晓东.高职院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以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99-101.

  [3]刘志亮,张金隆.基于教育云的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研究[J].情报杂志,2013,10:164-167.

  [4]黄鑫云.计算及其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架构和应用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2013,8:80-82.

  [5]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 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6:20-22.

  [6]王斌,李楠,孙月新,张海英.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3,5:59-61.

  [7]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5.

  [8]王继鹏.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82-8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