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教师有效引问才能促进学生爱问会问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17 09: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夏志芳
分享到:

 

  【摘 要】一切有利于诱发与引导学生提问的方式称为教师的引问行为。引问行为旨在为学生发展而教、为解决问题而教、为教学相长而教、为培养学生能力而教。教师引问行为缺失是造成学生不想问、不善问的重要原因,教师有效引问才能促进学生爱问会问。有效引问的策略主要包括把握引问时机、搭建提问平台、教会设问技巧、鼓励爱问的学风、灵活应对问题等。

  【关键词】引问行为 有效引问

  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学校的教学面貌有所改观,但是学生不想问、不善问的现象仍然是一道难以改变的课堂风景线。

  一、问题的背后是什么

  笔者观摩过一些国外的课堂,学生提问,师生对话,似乎成为家常便饭。而我国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似乎有很大缺失。据此,有人认为,中外学生会不会提问的差异是文化差异使然。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勤学好问的风气。中国人习惯把学与问联系在一起,将学习知识称之为“学问”。“学问”一词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贾山《至言》:“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唐·韩愈《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学问有两层含义,一是学问结合,边学边问,学中问,问中学;二是学会提问,注重探究,问促辩,辩求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真正理解“学问”的内涵,对改变课堂教学弊端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究其学生提问匮乏的原因,教师引问行为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教师认为“我的讲坛我做主”,将提问视为自己的话语权。他们在课堂中不乏发问、追问、理答行为,但鲜有引问行为。有的教师仅仅做一点表面文章,在公开课前布置个别学生准备一些“假提问”。有的教师虽然也有引发学生提问的尝试,但由于学生长期没有主动提问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往往陷入“引而不发”的尴尬,而不能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坚持下去。事实上,学生的提问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需要教师积极引发与长期培养的。

  二、何为教师引问行为

  笔者认为,教师引问行为是一切有利于诱发与引导学生提问的所有方式,它是实现师生对话的重要前提,对话要有话题,除了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外,还需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展开对话;它是平等民主教学氛围的显著标志,衡量一节课是不是体现师生平等与教学民主,教师能否具有自觉的引问行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必然诉求,探究学习起步于问题,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特点;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综合行为,引问不是追求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引而不发的无效行为,教师只满足于“大家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问”之类的教学指令是不够的,引问行为包括言语、呈示、指导等多种教学行为的配合。

  三、引问行为的意义何在

  为学生发展而教,须还学生“话语权”。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建构学习的主体,他们理应享有“话语权”,包括提问权。而如今的课堂,学生很少享有“提问权”,而往往只有“听题权”与“答题权”。“话语权”其实就是学习权。强调引问行为,可以让学生真正享有学习的权利。

  为解决问题而教,须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某些与正确概念不符的潜意识与构想。如果我们连他们的想法都不了解,教学怎么能有的放矢呢?而这些问题,除了教师在学生回答、练习中发现外,主要应该让学生通过提问表达出来。

  为教学相长而教,须加强师生对话。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信息时代,师生在某些新知识的获得上往往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有时教师的未知,已经成为学生的已知,教师没有察觉的问题,学生可能已经发现。教学相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中很普遍的现象。为了使师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师引发学生自由提问与充分表达是十分必要与有意义的。

  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教,须鼓励学生思辨。国外教育重视能力培养,例如美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主要能力来考查。我国也有不少中小学将“爱问”作为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的重要切入口,笔者看到一小学迎门就是一条大标语“爱读爱写爱算更爱问,今天你问了吗”,有一高中的教室内贴了一幅发人深省的格言“你勇于发问可能做了5分钟愚夫,你耻于发问可能成为终身愚夫”。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教师本身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与引问能力。

  四、为何缺失引问行为

  1.意义认识不足。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