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以研究者姿态审视我们教育的每一天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19 12:0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会影
分享到:

 

  摘 要:平日里提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好像与我们远隔千山万水、遥不可及,其实只要平时能留心,能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就能不断将我们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以“研究者的心态”去看待所经历的事和所接触的人,其实每位教师都可以由一名“经历者”成长为一名“研究者”。许多教师对自己碰到的一些令自己和许多老师头痛的学生或棘手的问题时,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无可奈何;一种是抱怨、气恼……而当你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位“研究型教师”时,你会怀着探究的兴趣,从研究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棘手的问题,忽然发现这些问题和现象中蕴含着许多共性或有趣的原因,而你在研究中也会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教育心理;经历者;研究者;研究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23-02

  最近读到了一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书,本书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刘儒德教授。与此书相见完全是一个相见。——暑期有幸进行了一个暑假的教育管理学的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上,任课的郑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分享时,一位同学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书也是讲缘分的”,于是我与这本书就这样相遇了。

  选择此书的原因是,在本次所有课程的“轰炸”中,我似乎遭遇了“头脑风暴”——最大的感触是,蓦然发现平日里自己和身边众多的老师们似乎都只生活于“实践”的层面,每天忙忙碌碌,具体地去用心完成和体验着每一件事、攻克着每一个问题。却从没有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审视、研究、总结、提炼、提升它们,毕业论文格式没有考虑过寻找理论支撑,导致了实践与理论脱节,突出的表现是“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通过学习使我深切地感受到 “理论”将带我们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只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去看待所经历的事和所接触的人,认识到每位教师都可以由一名“经历者”成长为一名“研究者”。许多教师对自己碰到的一些令自己和许多老师头痛的学生或棘手问题时,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无可奈何;一种是抱怨、气恼……而当你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位“研究型教师”时,你会怀着探究的兴趣,从研究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棘手的问题,忽然发现这些问题和现象中就蕴含着许多共性或有趣的原因,这些深层的原因,就像揭秘一样,在你兴趣盎然地渐进性地研究中,被你一层层地揭去面纱,揭开每一层的过程,会让你收获一种像三岁孩子捡到一块漂亮的石头的快乐;同时慢慢地开始对萦绕心头多年的人或事豁然地释然了——原来这些孩子的种种表现是XX原因的结果,因为XX原因出现XX结果是理所当然的,也逐渐开始理解一个经典命题:“存在即合理”,并试图探究其中蕴含的原因及规律。当了解和分析到到内在原因后,开始理解、心疼这些学生,并尽可能地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到他们。

  但我也深知自己当前理论水平的匮乏,此时翻阅了从同学手中借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它的内容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用大量“就像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有趣的实验,使用浅白的语言述说和演绎着一个个心理现象、心理效应、心理学规律等。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它是通过这些方法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建构它们,从而生成自己的理解,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实现了对心理效应的真知、真信,并相信自己会自觉自愿地将它们付诸行动,创造教育效应。

  通过学习,让我看到了做人、做事、教育、教学、家庭指导等多方面的效应,也感受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经历的事中,都有意无意地在用“心理学效应”,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对于理论学习的信心。以我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归纳一下书中所述心理效应,其大致可分为一下几类:1.指导“做人”或“看人”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归因偏差现象等;2.指导做事的“高原现象”、“思维定势”等;3.侧重教育教学的系列位置效应、高原现象、7±2短时记忆容量法则、超限效应、情景相似性效应、头脑风暴效应、学习对大脑的可塑性、鸡尾酒会效应等;4.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们进行指导而产生的沉锚效应、连锁塑造、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等。

  当然,以上分类界限并非十分明晰,有的心理效应或现象可能从多方面都给予了我们一些指导。例如:“归因偏差现象”——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很多人免不了在一些事情面前像是一个科学家,具有探究事情原因的倾向,而且在归因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如果成功了,常常把它归功于主观原因,特别是特质方面的原因,例如能力高什么的;倘若自己失败了,常常归于找客观原因,特别是情境方面的原因,诸如运气不好、题目范围太广或客观环境太复杂等。而反过来,别人成功时认为是运气好,倘若别人失败了,则说是主观的特质原因,诸如能力低下、只知道死啃书本之类的;应用于教学方面——1.老师常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2.教师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归因偏差导致对两种学生的归因不一样,例如学困生取得好成绩时,往往被老师归结为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

  学习像是架起我从实践走向理论的一座桥梁,教育心理学中的种种效应吸引着我,使我像孩童一般好奇地开始审视教育行为、现象的下面蕴含着的事件根本和本原,让我坚定了深入学习和涉猎更多理论的信心,以及做“研究者”的决心。

  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又把思考的问题开始下意识地向书中、向网络上专家的分析寻求参考、加以求证,渐渐地有了一种意识,看待问题真正的操作过程,不应如以往一般只是“看”和“想”,而应把所有问题分为三部曲:一是弄清问题究竟是什么;二是产生这种问题或现象到底是为什么;三是经过研究、缜密思考论证,进而解决怎么办。所有这些都基于对现象背后的实质和理论的探究,于是产生了对理论学习的强烈期待。

  相信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我们非常熟悉的无数鲜活的教育案例面前,或者是当我们用60后、70后、80后教师的眼光无法理解和排解对90后00后孩子的“行”与“为”的担忧和顾虑时,甚或感受到恐慌、无措时,请像一名专家一样拿起“研究的态度”去审视和“潜心研究”那一个个行为背后蕴含的共性和个性,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会邂逅到许多以往未曾思考和感知过的一个个别有洞天的有趣的世界,也会发现“你的发现”带给孩子们的帮助和快乐,而且,这种帮助和快乐有可能将伴随“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一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你的研究与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苏·里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艾尔 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