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高职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1-12 14:1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瑞莉等
分享到: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即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成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外向性成显著的负相关[4]。我们的日常经验也可以对此进行解释,神经质的人比较容易焦虑,易激惹;精神质的人具有敌意及攻击性;内向的人比较内敛,不善言谈,喜欢自省。因此这些人格特质较强的人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人一种难以亲近之感,可能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易感到孤独,或者是孤独感的程度较高。而具有相对的人格特质的个体就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减轻孤独感也会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影响孤独感的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家庭中,如果感受到的多为指责和批评,长期积累就会形成自卑心理。个性表现为害羞、敏感、退缩,或者变得高度自卑,多攻击性,好冲动缺乏理智,这都是间接引发大学生孤独感增强的因素。如果父母与孩子缺少交流,父母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就会使大学生形成自闭心理,也会加重孤独感。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多干涉,过分保护,或者剥夺孩子的某些权利,在加上孩子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就会使孩子极易过分依赖,这类学生一旦离开父母便会不知所措,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孤独感。

  2.家庭结构

  是否独生子女这是一个经常会考虑到的因素,因为孤独感是与人的交往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受,因此很多研究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那就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5]。对此有研究者的解释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这与我国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相对减弱。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与父母倾诉时,往往可能通过与兄弟姐妹的交流来解决,在大家庭中还可以通过祖辈、叔辈去解决,这使得孩子的求助与沟通支持系统相应增大,家长所参与的支持也相应增多。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自然形成的开放式的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年龄较小时就不得不学会在精神与经验上的独立,感受孤独便成为独生子女所面临的最大发展性课题。

  此外,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子女越容易感受到孤独。

  (三)影响孤独感的社会因素

  1.人际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宿舍的人际关系。宿舍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宿舍关系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促进作用。相反的,离开自己的家来到集体的宿舍生活,不良的宿舍关系极易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者是加重学生的孤独感。

  2.网络、手机等的普及

  网络、手机逐渐被认为是当下的一种比较流行的人际交往及沟通的方式。黄才炎、严标宾等对大学生崇尚手机短信交往的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在友谊维度上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说明经常使用手机短信交往的大学生在与朋友建立友谊关系方面最有可能存在困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3个维度“自我控制、情绪体验、自我认知”在对“更大群体关系的孤独程度”回归中,只有“自我认知”维度具有显著地预测效应,说明对手机短信行为的自我认知上的不同可能与更大群体关系的孤独程度有关[6]。

  三、关于高职生的孤独感的研究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消极因素,对于高职生的孤独感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大学生的研究之上的,从已有的高职生的孤独感的研究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的研究表明,高职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社会支持在维系个体心理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与许多研究一致。进一步探究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对情绪孤立预测作用大小依次为: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7]。其他研究者对高职贫困生的孤独感也做过一定的探讨,结果表明,高职贫困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高职非贫困生,高职贫困男生的情绪孤立显著高于高职贫困女生,高职贫困生的客观支持显著低于高职非贫困生,高职贫困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且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高职贫困生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些结果提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可通过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帮助高职生降低孤独感,从而帮助其心理健康成长[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