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议国人公共意识的缺失与原因(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1-12 14:5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远东
分享到:

 


  二、自己自足的小农意识在国人的心中顽固存在。

  小农经济很大特点就是封闭性、分散性,这种封闭性和分散性不利于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因为人们羡慕的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经济模式下,人们几乎不需要和他人合作,所以,也就没有合作意识,而合作意识又是产生公共意识的基础。

  在落后小农经济模式下,劳动者固然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但也形成了封闭、孤立、自私、狭隘的心态。即使偶有社会生活,往往是先打自己的小算盘,很少顾及别人和群体。而且小私有制,还易造就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式的人物,转身告辞时还乘机把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掖进了裤腰里,以为钻了空子、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搞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里的“个体户”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整个经济模式,再加上交通、通讯的不便,国人的闭塞状态还没有根本打破,所以一般人“公共意识”还比较淡薄。现在改革开放不论城乡都卷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流通中,绝大多数国民都被推到社会的公共环境中了,但是意识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这就不难理解国人公共意识为何淡薄。

  三、政府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缺位、错位。

  在国民公共意识提升过程中,政府、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洞开,一时泥沙俱下,国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一时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虽然政府多次提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个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事实上,政府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更多强调的是GDP,精神文明建设常常被忽视,甚至某些地方政府还成了丑恶现象的保护伞,应该说这是政府引导缺位,再加上许多制度、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国人公共意识、公德意识难有提高。

  虽然有许多学校都在大喊德育为首、公民意识、公共意识,但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偏少,过分注重应试教育或技能教等原因,导致学校教育极度缺乏公共意识内容;当前各级学校确实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应试教育或技能教育,轻公共意识教育的错位现象。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教育课都侧重社会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忽视了公共意识的教育。教育是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对民众的思想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公共意识在这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公民在受教育时期没有接触到公共意识,自然很难具有公共意识。

  而家庭教育对人的公共意识起着基础性作用,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家长因总是告诫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公共事务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至于和人相处则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甚至,现在的家长都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样的家庭如何培养国人的公共意识!

  社会公共意识的淡薄正在破坏我们原本纯洁的思想和环境,危害社会和谐,影响中华民族的形象。笔者以为,“公共意识”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礼貌、礼仪问题,而是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最低行为准则。中国公民要走向世界,树立公共意识是当务之急。现在是该讲“公共意识”,进行“公共意识”教育的时候了。可以这样高调地来评价良好的公共意识的积极作用:公共意识,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文明和谐社会的大门;公共意识,是一盏明灯,一种力量,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推动社会走向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若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 新星出版社

  [2]周庆龙:《略论国人的公共意识》

  [3]贾玉民:《从汽车让行人说到国民的“公共意识”》

  [4]宋圭武:《国人公共意识缺乏原因分析》

  [5]陈付龙:《公共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