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王弼“道”与“德”的玄学思想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09 11:3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沈翠梅
分享到:

 

  摘 要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始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代表阶段,王弼又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而王弼的智慧就是用“无”把儒家的“德”和道家的“道”巧妙地结合起来阐释其道以摄德,德以承道的玄学思想。
  关键词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道以摄德 德以承道
  中图分类号:B235.2 文献标识码:A
  王弼作为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儒道融合,援道入儒。道家强调“道”的先天存在,儒家重视“德”的现实功用。正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老子道德经注》中,王弼把“道”解释为“无”,为“帝之先”,把“德“解释为“德者,得也”,“出于幽冥。”王弼认为“道”是帝之先,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无”。王弼《老子指略》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为,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道”无名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我们只有通过思维和意识去认知和体悟,德是我们心、行的具体把握和实践,道以摄德,德以承道。
  1道以摄德,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
  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有六处提到“道”与“德”的关系。《老子道德经注》第五十一章注曰:“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徳也。”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生之后成形、成名,“德”畜之后各得庇荫,不伤其体。作为有形有名万事万物最高象征的天地,其能长生的原因是“不自生”。《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虽能长生,可其德尚不能及。第四章注曰:“地守其形,徳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徳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由此可知,“道”是帝之先,是“天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和存在的根本原则—“无”。那么怎样才能体会到“无”呢?王弼在七十七章注说:“与天地合徳,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徳。”他认为只有天地合德,“以无为心,”自然无为,把“无”作为体察万物的一个根本和核心,才能体悟无名无形的道的存在。无形无名的“道”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德”来理解和把握。那么“德”哪里来的呢?王弼多次提到“德”的由来。第十章注曰:“凡言玄徳,皆有徳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第三十八章注说:“何以得徳?由乎道也。”第五十一章注曰:“有徳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故]谓之玄徳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这里,王弼认为“德”由“道”得,出于“幽冥”,“幽冥”是“玄也者,”“玄之又玄以至于无。”“无”即“道”,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道”是“德”的本,是“德”得以有形有名的依托和根据。这正是王弼道以摄德,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的体现。
  2德以承道,以无为用的玄学思想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对“道”和“德”的关系进行了多重阐释。下面试图从内圣外王两个方面对以无为用,德以承道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从内圣的角度出发。“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篇》中,其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其意思大概是既具有圣人的高尚德行,又能实施王道。王弼在其注中提到了上德之人、有德之人和含德之厚者等所禀有的内圣之道。他在第十五章注曰:“上徳之人,其端兆不可睹,意趣不可见,亦犹此也。”在第三十八章说:“上徳之人,唯道是用,不徳其徳,无执无用,故能有徳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徳而无徳名也。”在这里,他认为上德之人合天地之德,无知无欲,守自然无为之道,故能无不为而无不为。在第五十五章,他说:“含徳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接着他自注曰:“言含徳之厚者,无物可以损其徳、渝其真。”他认为含德之厚的人正是以无为用,故无物可以“损其德”、“渝其真”。那么,怎么才能使其德生,德长呢?王弼认为德由道生,不自矜则长。他在二十一章和二十四章都注曰:“不自矜,则其徳长也。”不求自己的荣耀,“外其身”、“后其身”则德生、德长也。上德之人、有德之人和含德之厚者笃静、守真,以无为用,不损其德,故其道则长、则久,也就是德以承道的体现。
  另一方面,从外王的角度展开。王弼作为时代的哲学领袖,他提出“贵无”的玄学思想绝不仅仅是思想层面,而其更希望能够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帮助统治者实施王道。如何实施王道呢?王弼在第三十八章注曰:“徳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徳为名焉。”“徳者,得也。”“得,少也。”少之又少,以至于无,无为则无不为。“利,用之善。”常保持无的状态,以至于没有什么东西丢失,用善没有什么坏处,因此就用德来命名。怎样才能用德来实施王道呢?王弼在五十九章说:“唯重积徳,不欲营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谓之重徳”者也。道无穷也。以有穷而莅国,非能有国也。国之所以安,谓之母。重积徳,是唯图其根,然后营末,乃得其终也。”同时他在六十三章注曰:“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徳也。”他认为,只有注重得之少,以无为用,尊自然之道,不营速,去殊类,行不言之教,无为治国,使百姓动之以时,持之以恒,国安民泰,则天下就可大治。这也就从外王的角度分析了其德以承道,以无为用的哲学思想。
  王弼作为魏晋时期“贵无”思想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和飞跃,标志着中国哲学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其注曰:“凡有皆始于无,”“以无为用,则天下莫不载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其对道以摄德、以无为本和德以承道、以无为用的阐释,可谓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中华书局,1980.
  [2]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1986.
  [4] 王晓毅.王弼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