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观察及出声思考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4-02 10:4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方觉铭
分享到:

 

  【摘 要】 放眼当下,信息化正对我国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颠覆性的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云教育、云教室、云课桌、电子书包等应运而生,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传统的课堂也应声改变,出现了诸多新尚,一项项新的教育技术迎面扑来,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正在进行,置身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是课堂转型的建设主力军,观察与研究课堂涅槃重生的教育哲学,其间还得作出一番理性思考。
  【关键词】 中小学 信息化 课堂新尚 观察 思考
  放眼当下,信息化正对我国教育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云教育、云教室、云课桌、电子书包等概念层出不穷,传统的课堂也应声改变,课堂开始转型,教学开始转变,教育也开始赋予了全新的哲学意义。
  一、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观察分析
  1. 微课,由理念走向应用
  我国的微课,起步于2011年,主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5-10分钟内,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微课,这种支持主题式、碎片式和移动式学习,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与热捧。
  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既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又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且拥有技术精巧、贴近学生,形式多样、学习自由、资源鲜活、反馈多元等优势。
  现在的微课,已经不是少数专家、学者或部门、机构在从事,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在课中发现的小问题、在课后产生的小想法等,都会通过深度挖掘、精心设计,及时制作成微课,应用于课堂,将微课“课程化”、将课程“可视化”。
  2. 课堂,由传统尝试翻转
  何为“翻转课堂”?还得从何为“传统课堂”说起,传统课堂主要由知识传授(即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和知识内化(即教师讲课后的学生巩固练习)。而“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颠覆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微课等)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引领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说得再简单明了些,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而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放眼中国式课堂,学生都正襟危坐在整齐排列的课桌椅上,面对黑板和讲台静静地聆听教师的讲授,然后学生进行巩固练习的教学情景,至今在我国大多数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世界发达国家中,这种教学模式正在进入博物馆。可我们的教师依旧如故、守土有责,生怕课堂颠倒,将会“天下大乱”。所以,一些教师宁愿站在讲台前操控整个课堂的“灌输式教学”,追求上课的“效率”,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是,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几乎被互联网全面渗透、被数字技术全面掌控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国际化互动与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变化中,我们的校园、课堂、教学哪能立足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而不变呢?一些发达的地域、先进的学校、优秀的教师率先尝试着“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依据学情,以学定教,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
  目前国内的“翻转课堂”呈现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技术图景或商业个案,如果我们忽视对“翻转课堂”的解读与创生,只是囫囵吞枣地仿效,那必定迷失于技术或者表象。“翻转课堂”要实现根本翻转和有效翻转,不是一件易事。众所周知,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促进师生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而教学是一门科学,十多年的新课改,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经验与技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再基于国情、校情、学情,创生适合我们自己的“翻转课堂”。
  3. 教学,由单一转向混合
  “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被简化为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活动。这实在是抹杀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走进现在的课堂,海量课程素材和课程经验通过电子媒体进行快速知识呈现和知识转移,“课堂讲授+可扩展的交互式平台+高品质的电子教学资源库+多维协同教学模式+……”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所谓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型。传统教学由单一模式实现了混合的华丽转身。
  当然,混合教学需要政府投入、需要教师精熟教育技术,就目前来说,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但就笔者所在的区域来说,中小学至少启动了电子白板进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之互动搭建了一个有力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提高了课堂效率,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好玩。
  电子白板有着诸多功能:文本输入功能、视频播放功能、幕布功能、放大镜功、拍照功能等,使用好电子白板,让所有功能使用最大化、最优化。在当今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堂混合教学必将成为一种新趋势。
  二、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出声思考
  1. 理念与应用要并重前行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一般都会遵守理念先行的原则,接着才是技术优先。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2010年王佑镁对500名曾经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现有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还存在着影响学习者主动使用的多种障碍。目前我们的任务是要鼓励教学应用,以用促建。从笔者所在区域来看,不管是较早起步的微课,还是现在比赛获奖的优秀微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整体来看质量良莠不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和品质提升。
  2. 硬件与软件要双腿行走
  教育信息化资源是软硬件的协同建设。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看,在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信息化硬件进校园、进课堂都已经装备得不错了,但教师能使用、会使用、乐于使用上尚有距离,跛脚现象严重。当务之急是软、硬件要协同建设,特别是教师使用、制作、开发信息化软件,亟待加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已从强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逐步进入到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我国也一样,在教育信息化实践的进程中,仍有不少失之偏颇之举,一味片面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肯花钱、建网络、购先进设备,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硬件一流,使用却不尽人意,有的甚至束之高阁,造成遗憾或浪费的局面。因此,要在重视硬件投资的前提下,加快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软件建设才是刻不容缓,包括教师技术培训、软件开发、资源建设等,走研培、开发、应用和推广相结合的路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才是一条持续发展之道。
  3. 技术与教学要无缝对接
  技术的天职就是服务人、方便人、辅助人,离开了这几点,技术就毫无意义,教育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一定要为教学服务。
  在我国,无论是微课还是MOOC等在线教学,都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仍然存在缺乏课程信息的实时提醒、课外拓展资源不高且不丰富、不支持多种格式的下载服务等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将学习者置于资源建设中、技术开发间、在线课程的主体中,在充分考虑需求者(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在线学习特点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微课、MOOC等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制作,开发与应用。即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重新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正义,教师方能在复杂的事物中找到正确的径向。
  4. 人与技术要正确关系
  黎加厚教授曾倡导以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为中心,转换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视野,发展到着眼于“人”。我们完全没有不要放弃使用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所要做的是防备被他们完全控制,以免导致不能为其他东西留下空间。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上,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要树立优质服务理念,要以“人”为本,不是以“机”为本,要追求教育的最优化,而不是追求“教育的机械化、数字化”。作为教育中的人,教要改革、学也要改革,从技术层面讲,应更加人性化,只有这样双向的交互、融合和优化,教育中的“人”才会有一种浓郁的兴趣牵引与课程的归属感。
  总之,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只有不悖教育哲学、回归教学正义,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化下的教育改革、教学创生、课堂翻转等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提升、没有终点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瑛,郑艳敏,贾义敏等. 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2] 任友群,徐光涛,王美.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系统科学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5).
  [3] 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