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局部执政的典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在革命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民生的改善,首先要取得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通过发展经济,发展民主政治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生思想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展民生的宗旨
(一)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教育边区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要确立执政为民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策观、群众观、权力观。首先,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策观。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来谋取、发展和实现。第二、毛泽东不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只要我们依靠和相信群众,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他要求共产党员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相信群众,要放手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共产党只能做引导者。第三,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党对广大党员干部实行正确的“权力观”教育: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手中的权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当年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从政作风的真实写照。
(二)“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的名言做了进一步诠释:“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陕甘宁边区地处贫瘠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的封建剥削,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实践中,切实地帮助农民解决种子、农具、化肥等生产资料问题,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保障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等等,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党中央为改善边区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二、人民群众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力量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的群众工作路线。相信人民群众是思想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现途径,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奋斗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党中央不仅在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群众路线,并且在活动中时刻践行着群众路线。在解决民生问题中,中国共产党深入实际,了解人们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组织群众的力量,为改善群众生活作出努力。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满足了人们群众的需求,而且密切了党群关系,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改善民生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的经验是党制定民生方针政策的依据,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党的民生实践成功的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是权力的主人。边区的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他们不是高居于群众之上的统治者,而是代为人民行驶社会管理权力的公仆,人民群众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自己的统治。边区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政策,都是本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最终目的都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
三、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坚持抗战的关系是发展民生的基本原则
(一)改善民生要以抗战胜利为前提
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只要民族生存下去,土地问题还是有机会解决的。如果民族亡了,即使农民得到了土地,还不是耕不好?”[5]革命胜利是一切社会矛盾解决的基础和依靠,只有取得革命胜利,才能真正做到改善民生。1943年1月,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信中指出:“民主政权的实质是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与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二者均为抗战。”[6]也就是说改良民生的举措,应该以有利于抗战胜利为前提。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去抵抗外敌的侵略,而抗日根据地的主要职能就是改善民生。
(二)民生的改善牢固了抗战胜利的群众基础
沉重的负担和贫困的生活,严重束缚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参与抗战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了改善民生与抗战成败的密切相关,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指出,一个政党要实现其执政的稳定,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给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是抗战救亡的必须条件。在当时条件下,只有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领导和组织人民发展生产,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减租减息,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7]
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
(一)发展生产力是党的根本要求和奋斗目标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纸上谈兵,政策落不到实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双重困境,边区的条件艰苦,加之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使得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稳定,首先就要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为党和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改善了人们生活,和谐了社会关系;同时也为前方抗战提供了坚实后方,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性条件
陕甘宁边区土地贫瘠,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寇的疯狂进攻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8]。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问题。陕甘宁边区从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写给谢觉哉的信中说到:“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就现时状态即不发生大的突变来说,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有了穿吃住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9]
五、民主政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保证
(一)广泛而实际的民主权利为民生的改善提供了保障
广泛而实际的民主权利,是民生改善的保障。民主制度的推行,通畅了群众的意见表达渠道。延安时期,党和边区政府实施了广泛的民主制度,政治上,各个根据地实行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制度,参政议政权利,人民群众掌握对干部的任免权和对各项工作的检查权,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之自由权。经济上,边区政府利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民生的改善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广泛而实际的民主权利,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过程中,人民的民主觉悟得到提高。首先,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得到保护,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人民感受到了“民主”的好处,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从而积极投身到民主政治的建设中。第二,在发展民主,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也逐步认识到,所有贫困、愚昧和压迫的根源,就是民主的不健全,只有翻身做主人,才能彻底杜绝贫困和压迫。认识上的进步,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组织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广泛实施,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生活得更加自由自主。
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物资匮乏和战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对广大群众、干部和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肃清党内“左”或右倾思想的干扰,有利于动员和组织群众,从而为解决民生问题扫清思想障碍和提供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教育人民群众,对农民开展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启发群众的民族革命意识,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不断教育边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确立执政为民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策观、群众观、权力观。在军队,广泛开展拥军优抗、拥军爱民、尊干爱兵、立功、团结互助和新式整军等运动,创造积极进步的氛围,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开展各种肃清封建思想的运动,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政治素养,促进了军队的团结。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4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87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286页.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85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65页.
[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1页.
[7]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3页.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92页.
[9]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187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