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大学必修课的心理学依据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1-11-22 09:1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中国期刊库
分享到:

 

 作者:木微 梁健男
【关键词】心理教育 大学生 人格塑造 心理学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各种极端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联合各高校心理健康专家发出呼吁,建议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将心理教育纳入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时至今日,仍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笔者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与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缺失入手展开论述,重申心理教育的心理依据和重大意义,强调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必修课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应该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与完善,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素质过硬、人格健全的栋梁之才。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与人文精神缺失现状  
    
  1、自杀、精神障碍困扰不断  
  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全国高校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10%的大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在广东高校中,几乎每所高校每年都有3名至5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仅广州市就有近两成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其中一半需要立即安排辅导,另一半学生则有间发性的精神问题,也需要精神咨询。  
  2008年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高发年,仅广东省就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分布于13个省38所高校,达到历史顶峰。据搜狐网2009年4月底的报道,全国已发生7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播报,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3.66%,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2、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大学校园出现了“文凭热、考研热、出国热、证书热”,许多大学生都把“证书”看成是改变命运的钥匙,钥匙越多越好,不管是否适合自己,他们热衷于各类考试,却缺少对科学本身的追求与热忱。还有些大学生对实用技术比较重视,而轻视理论科学的价值。学习为考试,考试为毕业,毕业为就业,就业为赚钱。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社会,关注外部世界,但却越来越不了解自己。大学生们在人生态度、道德准则、义利观念、婚恋观念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多种价值取向,追求功利往往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  
  多数大学生的理想就是“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个好家庭”等此类生活理想,从不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责任、承担义务、乐于奉献相联系。大多数大学生对待他人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严于批评别人,却疏于反省自己。 
    
  二、心理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写入日常教学计划的心理学依据  
    
  1、心理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成熟的需要  
  大学生的心理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成真正成熟的阶段。心理特征如下:处在大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情绪、情感较以前成熟稳定,观察力较以前显著提高,善于通过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抓住事物核心,善于审时度势,善于独立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存在一定逆反心理。特别是被称为80后的这一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对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现实与自身情况的差距较敏感,因此体现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等时代特征。  
  2、心理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需要  
  将心理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写入教学计划,是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奥尔波特认为:传统心理学只着重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这是一个缺陷;从人的价值和最高追求的角度看,心理学应该成为“健康人”的心理学,而涉及价值问题时,只有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的选择、爱好和判断才是对人类有益的。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心理学对意义、价值的重视、对人生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发展的心理观、主张建立真诚关怀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对于大学生价值系统的混乱、情感苦闷、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舆论环境中的逆反心理、变革中的困惑心态与焦虑情绪等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更符合教育规律,更符合从人的发展、成才的角度来塑造、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态的宗旨。种心理教育是一种融合了人格心理学、个性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内容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满足其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素质综合教育。  
  3、心理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是大学生成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成功心理学按它的创始人唐纳德克里夫顿博士的解注,是关于发挥人的最佳效能的科学,它致力于发现和促进那些能使个体和社会成功的因素,关注对成功的生活与职业的贡献,它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一反传统心理学的关注病态,成功心理学关注成功,以数据库为基础从人的心理构成和心理研究的角度,分析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每个正常人都有其独特的才干以及由才干构成的独特优势。所谓才干,指个人所展现的自发而持久的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它是遗传和早期形成的,盖洛普借用近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将才干比作一个人3到15岁所进行的大脑布线。一旦完成很难改变。优势由才干、技能和知识组成,其核心是才干。  
  成功心理学引入大学心理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它教给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然后扬长避短,发挥最佳潜能,走向每个人都不同的成功之路。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鼓励孩子不遗余力地去纠错补缺,以求完美并以此来定义进步,而事实上当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无暇顾及增强和发挥优势了,更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我们把无数的诺贝尔奖扼杀在了摇篮里,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用铁杵磨针而不用铁块磨?铁杵的优势磨成其他工具是否更加省力、是否有更大的使用价值?我们的创新意识靠什么样的教育来培养?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列为大学必修课写入教学计划  
    
  我们的心理教育要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开发大学生独特的心理潜能,强调以人为本,给予大学生人性化的真诚关怀,注重优良个性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现代化人格和品格的自主发展。国外大学心理教育突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追求理想的自我实现。重视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乐观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引导大学生敢于并善于负责任,提高责任意识与能力,培养身心健康、负责任的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  
  我们习惯于把高校心理教育视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稳定管理秩序,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结果心理教育变成了针对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的心理疏导与治疗,而其他绝大多数学生则被排斥在心理教育之外。  
  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说,意思是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蔡元培认为,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摇篮,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当今的大学教育恰恰忽略了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不但要走出“救治”的误区,更要将大学人文教育融入其中,以人为本,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形成以心理教育必修课为先导、多重防护网络并举、心理援助与治疗专业化、人性化的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对心理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高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心理教育应该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体系,同时心理教育自身也要形成一个体系。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健全人格、良好心理素质、强烈责任感的培养教育是系统中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学校的专业教学系统、辅助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工作要协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心理教育必须列为必修课,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一样得到充分重视。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很有可能会给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社会没有任何责任感的人,也就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失败。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全的栋梁之才,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大学必修课写入教学计划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建萍.李玉婷.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须三管齐下.人民政协报.20070525 A02版  
  [2]黄书泉.将人文精神引入大学生心理教育.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4  
  [3]白金汉等著.方晓光译.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石庆伟.成功心理学帮你发挥最佳效能.今日信息报.2003718.001版  
  [5]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光明日报. 20061028.007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