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2)
三是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尚不能较好满足群众对宜居城市和高品质生活的期盼。近年来,很多城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这不仅顺应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也符合城市发展的潮流与方向。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规模的急遽扩大,社会各界甚至包括政府部门对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认识,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布局不甚合理,城市发展对资源要素过度依赖,促进绿色发展的制度安排还不健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发展的环境成本。此外,大量的农民迁入城市,其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模式并没有随之形成,由此带来更高的人均能源消费及间接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市环境下降、人们工作和生活成本加大,社会矛盾日渐凸显。未来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上述困境和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类似性,都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但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理应吸取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立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促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三、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依据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城市绿色发展重在进行四大转变:增长方式由“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向“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转变;发展方式由“污染—治理—再污染”恶性循环向“环保—节约—发展”良性循环转变;城市建设布局由粗放、非均衡向集约、均衡转变;建设模式由“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方式向“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方式转变。
1. 发挥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主导作用。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政府理应担当起主导责任。当前,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又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最尖锐、最突出,也是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上最需要决心和智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只有政府才能最准确地把握社会运转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调动一切资源,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并在必要时通过相关行政指令等纠正生态建设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的不合理问题,确保各项事业稳定发展。
2. 将绿色理念融入各种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中。实施绿色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型,审慎对待传统的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规划。调整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新一代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加大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环境保护投资,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等。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按照规模适度、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原则,逐步推进城市化建设,尽可能避免那种不考虑生态环境的运动式的大拆大建。
3. 进一步完善城市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生态环境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从生态的空间载体格局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多方面系统设计,形成包括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等绿色发展制度体系。通过制度规制约束政府、企业和公民等损害环境行为,降低生态负外部性。
4. 鼓励和扶持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技是以保护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包括绿色产品研发、绿色生产工艺设计、绿色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管理等领域,其最大的特征是高效、节约、环保,是改变以传统工业技术为核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重要技术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科技创新依然处于起始阶段,政府应尽早出台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在税收、融资、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行优惠政策,为绿色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同时把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制度管理等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在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制度、成果转化等生产的各个环节由粗放向精细、由褐色向绿色转变。
5. 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绿色发展共识。绿色发展思想被人们所认识并内化成行动自觉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把绿色发展思想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每个人都了解我国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国情,都能认识到自己就是绿色城市建设的责任者,提高绿色发展意识,增强绿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培养和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的行为自觉,在全社会就形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国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训[J].城市规划,2004,(4).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0).
[3]李超,王彬,万海远.中国城市化十年经验、问题与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3,(1).
[4]张晓强.稳中求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2013,(2).
[5]解振华.绿色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N].光明日报,2013-04-15.
[6]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