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建筑地域文化精神异化与趋同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30 16:4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武婧
分享到:

 

  摘要:

  当今建筑是多元化的,建筑创作领域蒸蒸日上,百花齐放,建筑评论领域更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而建筑也由最初始为了“挡风遮雨”,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建筑出现多样化面貌。通过因环境、经济等原因造成建筑的异化和趋同,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建筑现象,并延伸及对传统建筑和潮流建筑来源的理解。

  关键词:建筑;地域性;异化;趋同

  人类之所以创作建筑,在原之初始为了挡风遮雨的生理需求。但随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沉积,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产物的建筑,由于受环境影响,建筑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建筑在发展的同时,寻求与地区条件的特殊性相融合,遵循地区生态,建筑设计将地域资源当作建筑创作的源泉,并不断更新其内涵以响应社会对建筑的要求,确立一种积极开放的新地区主义建筑观。

  一、建筑的地域性

  (一)建筑与地形、地貌

  建筑的空间和形态与自然地理的风景特质保持着直接或象征性的联系。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直接影响到当地建筑的布局、传统技术与构造以及外观形象。建筑设计不能阻隔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场所应相互渗透,使人们强烈感受到建筑深深根植于自然所获得的某种生命力。例如美国C·F 托马斯住宅设计,其地段坐落于狭长湖岸的北端,四面环山,岗峦起伏,并有数个山峰兀立于湖岸两侧,风景十分优美。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将建筑物设计呈“T”字形,背山面水,并使其一端悬挑到水面中去,这样不仅使得建筑物的外部体形与近处的地形地貌结合得巧妙,而且在内部空间的安排上又考虑到从各主要房间都能透过窗户而分别看到远处的山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尤其是地形、地貌的结合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既体现在外部又体现在内部;既涉及近处又涉及到远处。

  (二)建筑与地方材料

  建筑材料和气候的地区性差异,是形成不同区域建筑特色的物质因素和气候因素,对建筑形式和风格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讲,从发展的总趋势看,建筑艺术的表现力主要应当通过空间、体形的巧妙组合,整体与局部之间良好的比例关系,色彩与质感的妥善处理来获得。因此,无论是建筑整体还是局部的处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筑材料的运用都是最主要的手段和表达方式。

  由于在建筑中各地运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采用了不同的传统做法,因此各地区都保留了自己的明显特点。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不但以庙宇为代表,而且只能产生于质地细腻的白大理石的梁柱结构和铁质工具普遍应用的时代;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不但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代表,而且只能产生于天然火山灰泥的混凝土券拱结构上;中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则明显地反映着土坯券拱建筑的特点;日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都与木质梁架结构密切不可分。所以不能脱离材料和结构技术的特点去认识任何一种地域建筑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三)地域建筑与技术的关系

  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地域建筑要用辨证的观点来对待。传统建筑中的材料大多来自于自然, 如石、木、土、竹、藤等等。建筑技术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发展, 首先,建筑技术本身的建筑材料技术、建筑结构、构造技术和建筑设备技术在建筑中的直接应用, 推进了建筑科学的发展,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引入, 才有了包豪斯学校的灵活的不规则的立面构图的建筑形象; 另外, 建筑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建筑的技术需与地域及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协调。

  二、 建筑地域文化的异化

  我们在研究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时发现:无论是哪个地区、民族的人,对建筑的基本属性:如方位、距离、色彩等,会产生一些相同的概念,但由于历史文化和环境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有一定的异化。地域性的群体差异表现为不同的风土人情,民族国家性的群体差异表现为不同的民俗、传统,这些差异在建筑上的体现就是有特色的乡土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来源。以中西方为例,中国天人合一、儒道并存的文化思想造就了宫殿和园林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创造。西方社会则适应群体共通,创作雄伟的宫殿和规则的园林。

  三、 建筑文化的趋同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的生存环境随之变化巨大,这种趋同可以概括为:“建筑空间的功能化和建筑形式的潮流话”。但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中国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建筑的地域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各个地方的建筑越来越同一化。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一)现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侵蚀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我国的建筑事业在近十几年得到飞速发展,成就瞩目。可这其中有着惨痛的教训,一大批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建筑和街区被无情破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风格、形式统一的现代“国际式”建筑。

  (二)中国传统建筑正逐渐消失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地域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在建筑界面前。

  (三)建筑地域文化发展需要理性

  建筑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抵触西方等外来建筑文化的进入,也不是简单的复活传统的建筑文化,而是批判地继承与创新。不是对地域传统文化在现今的简单延续与重复,而是要透过它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以批判态度吸收与创造。

  四、 结语

  探索新时期中华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理性,地域建筑的发展应赋予新的内涵。不难看出,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在逐渐丧失,城市的同质化似乎不可逆转,然而在可见的未来,传统文化仍是被尊重和发掘的对象,并继续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秋皇. 当前典型建筑创作理念探讨[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2]薛松. 居住建筑地域性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200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